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要闻

从“国之大者”到“行之实者”: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学习中国作协党组《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11-27
内容作者:温德朝

2020年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国之大者”,反复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国之大者”随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精神,中国作协党组值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之际,在《求是》(2021年第20期)发表署名文章《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

 

文章指出,新时代文学要以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以文化自信铸就精神根基,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要以创新创造建设文化强国、以使命担当推动文学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精神力量。这为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争做“行之实者”,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深刻理解“国之大者”文学维度的思想内涵

国之大者”一说,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按照字义来讲,“国”字最早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古人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称为“国”,有时也称都城为“国”,后来“国”字泛指国家。“国之大者”顾名思义就是指国家或影响国家的最大事情或最重要问题。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曹丕《典论•论文》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孔子说诗歌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梁启超说小说有“熏浸刺提”四种价值。质言之,文艺是人类进步的灯塔、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狂人日记》等用“摩罗诗力”般的呐喊,发出了 “打倒孔家店”“救救孩子”的启蒙最强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左翼文学和和革命文学把自身定位为“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构筑起了全民族投身抗战的钢铁长城;新中国成立伊始,《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等作品,密切配合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新时期以来,改革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直击改革开放现实,塑造了乔光朴,车蓬宽等一系列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者形象;进入新时代,作家们创作了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比如徐州作家周淑娟的《贾汪真旺》、陈恒礼的《苏北花开》等,他们努力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全面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特别是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作家深入抗疫一线,热情讴歌白衣战士,用文学的方式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政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中直言:“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可以说,百年来中国文学始终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学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准确把握“国之大者”文学维度的时代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1921年至2021年,我们党先后走过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阶段,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一百年里,无数党的优秀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目前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快速攀升。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的赶考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风光”与风险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历史背景。而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新时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蓬勃展开的,是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新的情感、新的故事;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拓展了边界和空间,文学与网络、影视、娱乐、动漫、游戏等行业交融互渗,帮助他们建构了丰富的经验、想象和故事,“破圈”传播、“跨界”生长、“借势”发展日益成为新常态。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各地各级作家协会都应明确历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锚定发展定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把新时代文学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去推动,努力重塑文学事业的大气象,主动认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以优秀文学“答卷”回答时代“问卷”。

广大作家、批评家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和文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批评导向,以文学的名义记录和弘扬往昔之艰辛和今日之辉煌,让全国全世界人民永远铭记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和丰功伟绩。

 


切实增强“国之大者”文学维度的行动自觉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任务,目的在于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重视、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谈到“国之大者”,总是强调必须增强责任担当,切实把“国之大者”付诸行动、落到实处。中国作协党组在《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中明确指出,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国之大者”,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担当作为,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成果,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干实绩实效上。

我个人长期工作于江苏师范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文艺批评工作,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的批评立场,能够自觉运用“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积极发挥文学批评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作用。曾承担徐放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子课题,撰写论文《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辑)、《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影像阐释》(《四川戏剧》2021年第8期)、《以文学的名义推进制度反腐:动力•内涵•价值》(《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2期)等,试图从“社会生活史”“民族心灵史”“精神发展史”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该项目已顺利通过结项评审并获“优秀”等次。高度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发展脉络,撰写论文《“人生论”与“实践论”:现代文学史上被误读的主线》(《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该成果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文史专场优秀论文二等奖。密切关注“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和新乡土写作,撰写论文《论“新乡土写作”的叙事空间》(《写作》2019年第2期)、《论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的空间叙事艺术》(《枣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等。

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研究优势,与徐州市作协、铜山区作协共同探索“学创研产”协同发展模式,多次组织开展作家新作改稿会、文学作品研讨会、文学沙龙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徐州文学发展繁荣。紧密追踪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文学发展新动向,2021年7月26日-30日参加中国作协“网络文学评论高研班”培训,期间作为四位学员代表之一接受《中国青年报》(2021年8月13日)专访;所撰网络文学评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在江苏佳作频出》,载于《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7日)。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鲁迅将文学批评形象地比喻为“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他希望批评家:“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面向未来,我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继续坚持和创新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的批评原则、批评方法和批评标准,努力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始终保持批评的朝气、锐气和底气,坚决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争取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

 

凡天下事,谋于“顶天”,成于“立地”。所谓“国之大者”,即“中国梦”;所谓“行之实者”,即“个人梦”。

 

今天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正进行在追梦的大路上。我们要自觉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遵循中国作协党组的重要指示,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从大处着眼,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从小处着手,奋力争做“行之实者”,努力把“个人梦”“文学梦”融入“中国梦”,推动实现从“国之大者”到“行之实者”的完美演绎,以实际行动赋能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1.jpg

温德朝

1983年生,河南南阳人,上海师范大学美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先后挂职于教育部办公厅、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处,现任教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期致力于文艺美学、网络文学研究,曾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中国作协“网络文学评论高研班”培训。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子课题各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厅级项目9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海》《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被江苏省政府内参《参考》、《徐州社科专报》采纳;连续两次荣获江苏省教育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相关教学科研情况被《文艺报》、《文学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