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郝敬波
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们都做过文学的梦。或许,我们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想写自己的故乡、亲人、经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当我们走上某一条谋生的路,比如做公务员、教书、做官等等,大多数人终究实现不了作家的梦想,甚至一生都没有尝试一次真正的文学写作。而张新科做到了,而且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值得尊敬,它来自于我们内心对于文学的一种承诺。
我们如何对待一个作家的创作?这是张新科长篇新作《铩羽》留给我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我们选择一个角度,用熟悉的学术语言可以轻易完成一篇评论文章。但我觉得这很不够。面对一部历时8年创作的小说,带有草率的惯常论文会让我不安。
我们应该尊重具有诚恳写作姿态、充满创作情怀的作家。张新科正是这样一个作家——如何你了解这部新作的写作缘起和写作经历。在《铩羽》中,张新科不玩历史解构,不炫技,不讨巧,只是诚恳地书写一段历史,并从这段历史中延展“大历史”的样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面对社会历史的复杂变迁,我们的文学需要这样的情感和诚实,而不再是西方某种理论的技术试验。正是有类似张新科和《铩羽》这样的作家、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才有了厚实的底座。
我们要有热情的文学批评立场。对于《铩羽》,我们当然很容易找到一些角度进行批评,如对其他作品一样,指出它的局限和不足。这并不难,这要比指出它的长处要容易的多。这就涉及到批评立场的问题,也会涉及到评估标准的问题。在评价《铩羽》这样的新长篇时,我不赞成批评家那种“冷漠”的表情以及某种“乌托邦”的文学评价标准。那种具有“世界视野”的、真正“纯文学”的文学标准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断翻新的背景中,批评家往往习惯于寻找隐藏的“深度”,寻找暗含的人性,寻找熟悉和陌生的叙事技术,而往往忽视了作品中的生活土壤。《铩羽》有效呈现了丰富的历史世界,生活在其中,人心即在其中,人性也在其中。
我们要有足够的阅读耐心。对于《铩羽》这样50万字的长篇小说,批评家随便翻上几页,就能讲出“几点意见”来。长期以来,批评家缺乏足够的阅读耐心是一个广受诟病的问题。比如《铩羽》,它如何在当代“新传奇”创作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张新科能否可以称之为当代“新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在历史书写和地域书写中张新科如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只有在《铩羽》的文本细读中,在熟悉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中,这些问题才可能进入读者的阅读感受。
我们要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阅读感受。即使跨越谍战题材类型,《铩羽》也是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张新科在这部新作中有效实施了不同的艺术探索,这值得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