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在徐正式启动。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出席并发表讲话:
今天我们相聚在古彭城、新徐州,相聚在闻名于世的大运河畔,共同见证一项重要文学活动的启动。说这项活动重要,是因为它意义特殊,是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成立以来,第一个大型采风创作实践活动。
两年零十天之前,我们三省一市作协响应中央号召,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一体化进程贡献文学的力量,共同发起组成了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联盟成立,我们在多个方面相互沟通、联络、融合,有了实质性的合作内容,但像今天这样规模的创作实践活动,还是首次。相信它对进一步推动联盟多方面的合作,互通互融,共拓共享资源,加强各省市作家的交流、互鉴,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为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江苏省作协,还有浙江省作协、徐州市方面为此作出的精心组织、策划和实施工作。
这次的采风创作活动,围绕大运河文化这一主题开展,设计非常好,合乎时宜,是一个能让作家们可知、可感,能够激化创作热情的好课题。
大运河是名列多个世界之最的水利交通工程,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通过文学去深入发掘、整理和升华。大运河是沟通长三角各省市的重要命脉,也是一条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廊。申遗以来,运河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去年的茅盾文学奖评选,老家江苏、邻近运河的作家徐则臣的《北上》获奖,也足以说明运河文化所引发的热度。相信各地作家经过实地踏访,一定能深刻体悟运河文化的内涵,创作出生动而又有深度的作品来。
对于上海的作家来说,我认为这次活动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丰富创作题材,同时近距离地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同行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经验。
上海是个紧密型城市,长期偏处长三角一隅,其内涵丰富的历史相对较短。我们的作家更为关注城市题材的写作,相对而言,较少将目光投射到关于中国历史的宏大、深邃空间。对其实离我们很近的运河,可能也了解不多。这次,我们可以借得良机,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认知天地,为自己未来的创作注入更多的动力。期待大家写出好作品。
最后,我还有些个人的感悟。来到运河边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可以说是运河的子孙。我母亲在85年前的某一天,出生于离这里不足百公里的运河边的一个村庄,就在明天我们要去的窑湾古镇附近。正是顺着运河,幼年的母亲随着我外公南行到了镇江,少年时又到了上海。我父亲当年从老家连云港到上海谋生,据他多年前回忆,也是先来到淮阴,再坐船沿运河南行的。我想,运河的桨声、帆影一定深深地印在父母的记忆里。前几天,母亲还和我谈起运河、说起约80年前夜返窑湾的情景。
因此,我很想亲身去寻访一下母亲的出生地,可惜明天有个重要会议要赶回去参加,只能今后找机会再来。拜托各位特别是上海的作家朋友,帮我打听一下运河窑湾北边的那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叫做“大河行”,我不知道写作哪几个字。我更希望从大家的写作中,真切感受到运河文化的神韵。
最后,祝愿此次大运河文化创作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