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秀美京杭大运河岸边多名塔,北有通州燃灯塔,南有杭州六合塔,徐州地处运河中段,城北运河南岸青山矗立赫赫青山塔。
运河出微山湖往东南方向,在徐州城北青山脚下拐个弯月东去,运河到此处水面宽阔,涟漪轻漾,青山葱郁,塔显雄伟。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青山塔和通州燃灯塔一样,不仅仅是座祭祀佛塔,而且也是运河行船的地理标志。运河中南来北往船家,远远望见青山塔,就知道船到此处该拐弯月或停靠徐州岸了。民间相信塔为风水五镇之首,塔能镇妖辟邪降魔,城北运河南岸高处青山塔,宝塔镇河妖,可保佑运河千帆万帆行船平稳平安。
只见眼前的青山塔八角重檐九级,塔外每两层重檐塔内为一层,入内登五层到塔顶。塔里每层摆放许多瓷佛像,进塔内拜佛,每人可免费取三支高香,从小香炉看,大有来此塔拜佛香客。青山不算高,树木生长茂盛,传山上过去有法显寺,为了纪念东晋高僧法显大师,青山塔又名“法显塔”。运河青山一塔二名,各有说道。
法显大师东晋义熙年间山西临汾人,中国佛教史上十大高僧之一。法显大师作为西天取经第一人,早于唐玄奘二百三十多年走上西天取经路。历史上并非唐僧师徒四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首个从西天取经回东土大唐者。法显西行取经,从大师著书《法显传》、《佛国记》中可知,法显大师到古印度以后,比《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走得更远,去得地方更多。现在知道法显大师西天取经的人不多,但唐玄奘一路西天取经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除妖乌鸡国等等。若唐僧师徒四人有知,定会感谢淮安人吴承恩,作者参考法显大师取经旅行的《法显传》、《佛国记》写出《西游记》小说,使天下人觉得唯有他们师徒取回西天真经,而且名声远扬。
佛教东传,为求得佛陀经纶,探究正源佛教学说,法显大师不顾年事已高西天取经,跋山涉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前后走了三十余国,用时十三年之久,遍访佛陀圣迹,潜心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取经后从印度洋斯里兰卡坐船从海上回国,途中随风浪漂泊,遭遇海盗,船漏欲沉,船主想把法显大师和经书仍进大海,几次危难命悬,险象环生。法显大师在广东中转又乘海船北上,海上迷踪,一天忽在海上漂见陆地,上岸询问猎人,才知船到黄海青岛崂山,青州太守李嶷听到法显大师西天取经归来,亲到海边迎接。
法显大师浮海归土,因长安战乱,途阻留居徐州。受南朝宋武帝刘裕异母之弟徐州刺史刘道伶款待和资助,法显大师在徐州创建本土第一座融合古印度风格早期佛塔,法显大师将在印度绘制的龙华图佛像供奉塔内,有佛塔即为寺,称龙华寺。法显大师所建古印度风格龙华寺,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现在上海、绍兴、荆州等十多地建有龙华寺,均因历史悠久曰“古刹”,但殊不知法显大师在徐州最早立塔有龙华寺,为各地龙华之先。大居士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辞典》,称法显大师建的徐州龙华寺为中国第一个佛寺,依此说汉土佛教寺院源起徐州。人说唐朝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寺,那特指寺是官办首家皇家寺院。
法显大师在徐州译经著说,写《天竺之行》,草拟《佛国记》初稿,译出许多西天取回的经文,佛法真经由徐州之地向外四方流传。只可惜,徐州龙华寺消失在历史烟云中,据《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考证,法显大师所建龙华寺在徐州城东北泗水边。我去城北运河登青山,因运河经徐州借道泗水河,总觉得青山塔位置就是当年徐州龙华寺所在地。问山下琵笆村老乡,山上法显寺在哪?回答塔就是寺,准是法显大师南朝时始建青山塔,此塔是否为古徐州龙华寺呢?从一塔二名看及有可能。
北魏佛教盛兴,云龙山有中国最早最大阿弥陀佛大佛像,唐摩崖石佛刻,有诸多古寺,如龙华寺、竹林寺、白云寺、兴化寺等,典说徐州以前为中国佛教第一城。东汉时期徐州与洛阳同为佛教传播中心,此后地位有所衰落,法显大师来到以后,使徐州佛教传播中心的地位重新彰显。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有法显大师书写的精彩一页。
运河南岸青山塔不仅纪念法显大师,青山塔也见证京杭大运河从古到今发挥南北方黄金水道重要作用。
登上青山塔最顶层,极目天地舒广,运河至徐州城北青山塔如半圆岫玉,运河船只穿梭,拖带船队经过青山塔笛鸣,笛声低沉穿越空间传远。
城北青山塔旁运河自古漕运繁忙,京杭大运河徐州这段是漕粮北上,船只南下关节点和物资中转枢纽。尤其在明代朝廷沿运河设置四大漕运国家粮库,南粮北调,其中就有徐州的广运仓,集散转运官粮。明《漕运通志》记载,仅宣德四年,责令苏、松、宁国、池、庐州、安庆、广德,民运二百七十四万石粮贮徐州广运仓。明朝初期一石米约为现在九十多公斤,漕粮需要大量船只装载,全靠顺风张帆,人力划桨行船。徐州广运仓贮粮入京,加上运河南来的船只,徐州城北青山塔是漕粮北上必经之地,可想那时河中尽是运粮船。当年城北运河边青山塔,天天看着漕粮船源源不断北上,经山东、河北、天津,船过通州燃灯塔粮进北京城,满足明代朝廷从南京迁都以后,京城众多皇室国戚、行政官员,数十万驻防军队粮食大量需求,还有各地赈灾粮食调剂。徐州留有广运仓遗址,根据《铜山府志》介绍,广运仓盛时有贮粮仓房千余间,朝廷派官员管理,征用粮工近千人,仓的规模不一般,贮粮非运河其他地方仓可比,广运仓可谓当时徐州城百姓就业的大机构。
从青山塔上观看,运河岸边若大新建设万寨港一览无余。青山塔西北的万寨港,现在是运河南北交通重要的煤炭集散中转基地。从青山塔下山,来到运河万寨港参观,感受到运河河运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古时候漕运船艘艘往北方行走已经成为历史,今日支支拖带船队载满煤炭去了南方,万寨港贮煤转运如同当年漕粮的徐州广运仓。万寨港承担国家西煤东输、北煤南运重任,来自晋、陕、豫、冀、皖、鲁、甘、宁、青、内蒙等地的煤炭,经万寨港输送到江、浙、沪、皖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青山塔那边的万寨港有多品种煤炭集散贮场,每年吞吐河运煤炭几千万吨,港口现代化装输设备不停歇作业,码头停靠许多艘等待装载煤炭大驳船,船满编队出港向南方进发,万寨港如今有“京杭大运河第一港”美誉。
站在万寨港运河边向东南方眺望,天高云薄,青山塔像忠于职守的卫士,屹立在京杭大运河青山,日夜看护来来往往船只通过,船过笛声鸣,青山塔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