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钟一饮:徐州作家作品选》是徐州作家梯队建设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徐州作家实力的一次大检阅,凸显了徐州作家的创作实力,同时梳理了徐州文学近年来发展的成绩,彰显了徐州文学在全省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徐州作家在学习和思索中升华情感,在与时代洪流的融合中增长才智,在借鉴和继承中提高学养,在挥洒才情中开启新篇, 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热情不断高涨,思想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不断提高,奉献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使当下徐州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开辟专栏,分批刊发,以飨读者。
徐州文脉,可谓绵而久矣!
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徐州两汉文化底蕴深厚,闻名遐迩。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为汉家根脉地,徐州在汉代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高峰,首推刘邦抒的《大风歌》,随之陆贾著《楚汉春秋》,刘安及宾客撰《淮南子》,彭城人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南北朝志怪小说家刘义庆撰《幽明录》等,不胜枚举。徐州文脉浩瀚,灿烂篇章不断。这还不算其中到过徐州或为官徐州的文人,如春秋孔子,东晋诗人谢灵运,唐代诗人韩愈、张籍、白居易、李商隐,宋代文豪苏轼、苏辙、秦少游,元代词人萨都剌等,在古彭大地上留下墨宝;尤其是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经典的华章,已演绎为徐州市歌。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发韧开始,徐州的文学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作家赵本夫以短篇小说《卖驴》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辽生以诗歌《探求》获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周梅森以小说《军歌》获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西川以《西川的诗》获2001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胡弦以《沙漏》获2018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张新科获第十届《小说选刊》大奖和江苏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徐州获奖作家在江苏文学版图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的作品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徐州作家取得的成就;不仅在文学界,在全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徐州作家获得全国优秀诗歌奖一人,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二人,获鲁迅文学奖二人,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二人次,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二十人次。仅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评奖中,就有八位徐州作家榜上有名,获奖总量居全省各市前列。徐州“汉风”之雄浑磅礴,与江南“吴韵”之温婉柔美,共同织就了江苏的文化版图;文学徐州,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郡望之城。
进入21世纪以来,徐州作家队伍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文联先后启动徐州文学突破年和深化年计划,佳作迭出,获奖频频。尤其是近年来徐州作家井喷式的获奖,呈现出创作数量繁多、精品迭出、高峰显现、类型齐全的“徐州文学现象”。2018年11月,江苏省作家协会召集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来徐举办了“徐州文学现象”研讨会,这在江苏文学界第一次以城市专题的方式举办此类活动,徐州文学引起全国关注。徐州作家队伍建设,从总体上评价,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令人鼓舞的时期。毋庸讳言,当下徐州作家队伍,与其他地方同样存在不足,一是在全省的竞争力不足,尤其是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后劲乏力;二是受到社会影响,立志文学事业追求的作家偏少,青黄不接。
为加强徐州作家梯队建设,近年来,市文联和作家协会通过增设全额事业单位市作协秘书处、申请专业作家编制、举办“汉风写作营”等等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工作和扶持力度,徐州文学再次得到了繁荣发展,文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作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学创作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60年代出生的作家进入中坚行列,70年代出生的作家迅速成长,80年代出生的作家脱颖而出。广大作家在不断的学习和思索中升华情感,在与时代洪流的融合中增长才智,在借鉴和继承中提高学养,在挥洒才情中开启新篇,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热情不断高涨,思想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不断提高,奉献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与前辈作家一道,使当下徐州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六十多位作家共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小说集、散文集上百部,多人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新人奖、老舍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以及各种期刊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使他们走出徐州,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强了在省内文学格局的实力,巩固发展了徐州文学重镇的地位。
编辑出版这样一套六十万字的徐州作家作品选,正是徐州作家梯队建设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徐州作家实力的一次大检阅,凸显了他们的创作实力,同时梳理了徐州文学近年来发展的成绩,彰显了徐州文学在全省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然而,这套作品选的编辑,也使我们冷静地看到,徐州作家在凸显实力、形成新格局的同时,还存在整体优势不明显、创作特色不成熟的不足,他们的本土优势和传统积淀还没能充分体现。希冀徐州作家在坚持体裁多样、风格多元的发展前提下,继续坚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推动徐州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再唱一曲雄浑澎湃的《大风歌》!
(作者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