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沧海 教育部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主任、天津美协副主席、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博导)
在中国这片广袤国土上,地域文化异彩纷呈。由此孕育的地域画派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内蕴着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审视地域画派的历史脉络,思考地域画派的新时代发展,是当代艺术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回顾中国绘画史,有关地域画派的较早记载与分析,可以追溯至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其论“三家山水”、“黄徐体异”之时,明确提及地域文化对于画家画风有着潜在影响。经历宋元的发展积淀,地域画派在明、清两代进入到了蓬勃发展时期。明之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相继崛起,清之黄山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扬州画派、金陵画派,以及受扬州画派、京津画派、黄山画派影响的彭城画派(龙城画派)等百花齐放。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绘画的各种技法获得了进一步地锤炼与演进,各种风格也获得了进一步地尝试与开拓。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地域画派意识同样进入到了高度自觉时期。其中最有影响力者,莫过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这一理论实则是以“南北”这组“地域—文化”概念作为表述框架,而对绘画风格、艺术理念、美学精神的历史性分野进行梳理与概括。时至近代,在西学东进的时代背景下,以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为代表地方画派,或是固守传统画脉、或是寻求传统新变、或是主张中西折衷,显示出在现代语境下对民族性、世界性的不同思考与探索。
从上述画史脉络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知:第一,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必然使得根植于此的绘画艺术形成以地域为单位的多元面貌,这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第二,地域画派的蓬勃发展与地域画派意识的高度自觉,能够形成绘画艺术的互动格局,能够促进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第三,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地域画派是彰显民族文化、对话世界文化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地域画派的历史传统,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我之见,需理解认知并辩证处理地域画派的“共性”与“个性”课题。这里所谓的“共性”是指,地域画派虽然各具特质,但是作为中国绘画的各个支脉,共同受到中国绘画美学内核及其精神属性的根本规定与整体统摄。对于这一“共性”的深刻体察,将使地域画派的多元化发展作为中国绘画这一整体的各种侧面出现,并且在推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互动、构筑合力。这里所谓的“个性”是指,地域画派需要深入开掘地域文化的独特资源,对于一地的风土人情、文艺经典进行把握与提炼,由此提升地域画派的地域特征与价值内涵,进而以地域化的艺术表达,传递民族性的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中国当代地域画派需要遵循的“共性”,就是“意象”、“写意”这一中国绘画的核心美学观念。从文化史角度来看,“意象”标识了中国文化语境下主、客关系的一般模式,即主体通过感性认知活动,对于客观物象加以观照与呈现。其落实在艺术领域,就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物我交融、展现文化生命的独特“写意”精神。纵观中国古代的地域画派,他们相互之间虽在绘画技法、艺术风格方面彼此不同,但却都植根于“写意”之上——需要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写意”是指一种主客交融的艺术美学观念,而非通常指称的绘画风格形态。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地域画派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彼此交融、相互借鉴,进而构筑一种整体性的多元艺术格局,这点无疑值得为中国当代地域画派所承续与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较之中国古代地域画派多在中国文化语境之内进行发展演化,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地域画派则面对着走向世界舞台的历史机遇与历史任务。这就要求中国当代地域画派不仅能够展现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而且能够展现中国文化的核心美学观念与精神。
中国当代地域画派需要开掘的“个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承续中国古代地域画派风格。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传承有序的地域画派脉络,例如江淮地区就有以“大写意”为风格特质的彭城画派(龙城画派)。这一地区由于位居四省通衢、南北交汇之地,文化活动自古以来就颇为兴盛,并形成了古质、豪迈的审美文化精神。在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下,彭城画派(龙城画派)在清代中叶正式出现,并在清末民初更为壮大。其接续了明清文人画风,同时吸收了扬州画派、京津画派、黄山画派等其他地域画派的合理因素,最终形成了以阔笔写意为突出特征的自家艺术风格与艺术精神,构筑了一条起自清代、历经近现代、传至现当代的生生不息的画家师脉。因此,师古创新、再创辉煌乃是中国当代地域画派深化自身“个性”的重要方式方法。其二,描绘富有地域特质的风土人情。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地域画派所描绘的风土人情,不过仅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冰山一角。那些未被涉足的部分,需要也值得被中国当代地域画派诉诸艺术呈现。现今,已有不少地域画派正在从事这一方面的系列创作。其三,创造具有地域风格的笔墨语言。应当意识到,地域画派不能仅仅停留在承续中国古代地域画派风格、描绘富有地域特质的风土人情这样两个层面,而是需将“地域”内化为一种笔墨风格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地域画派只有达到这种艺术高度,才能真正使得“个性”的彰显具有文化深度。
在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使其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当下应当“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在新时代,地域画派作为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返本开新,进而以美为媒、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