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李风 别署李疯,195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进修于中央美院国画专业。现为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徐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主办“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中国当代千名国画家作品展”,获江苏省文化厅书画大展“二等奖”,江苏省花鸟画会员特展优秀奖,并参加“江苏省优秀花鸟画作品晋京展”、“徐州百年百家中国画展”等。 出版有《李风花鸟画艺术》、《李风水墨写生》等专集。其作品和论文散见于《美术大观》、《书与画》、《当代美术》、《东方美术》、《中国花鸟画》、《花鸟画研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中国》、《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当代书画名家》等报刊。
专家点评
散淡拙厚天然成——李风及其花鸟画创作 (马啸 中国国家画院)
李风是一位不想过多表白、过多地显露自我的人。在许多时候,他的观点、想法、主意并不是以有声言语的方式显现,而更多地表现在了行为中,隐藏在了作品中。所以,要了解李风,还得走近他的生活、走近他的创作。认识李风是在2012年夏天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携弟子回故乡徐州的展览上。初次见面,好友介绍他是徐州真正有实力的国画家,然而他并没有给我这位初识者觉得有什么特别。席间,他言语极少,却极风趣,身上了弥散着一份轻松、闲适、平和的气息,这正是我所偏好、喜欢的。李风擅花鸟画,风格一如其人——散淡、雅逸,虽不求工细,然于苍苍茫茫、逸笔草草之中,细节毕现,令人玩味。
中国的花鸟画起源于先秦、盛于唐宋,至元代乃为一变。元人之画与唐人相比,少了一份精致、华丽,却多了一种情趣,而这情趣全由笔墨表现,实质基于人心——元代社会营造的士人、文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体验。在那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使自己的目光投注自然,将心中的忿懑渲泄于山林。此虽为无奈之举,却意外获得了审美的解放和创作的自由。换句话说,由于外力强大的挤压,元代的画家们只得将关注点局限于一些内在或幽僻的角落,于是,精神和自然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东西。而当他们将此两方面结合时,形式与内涵的艺术革命便开始了——元人独特的笔墨便是建立于此基点之上。这种革命,一方面使得元人蜕去了精密、华丽的华表,一方面又使他们的笔墨更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境,从而使艺术创作的过程变成真正抒发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所以,与前人比,元人的作品看去更得心应手,畅快淋漓。这是一个遗貌取神、以形写意的过程!
李风的创作,正是遵循了元人的主张和道路。在造型上,他不求精密、准确,对形象作简省处理,剔除在他看来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使对象凝练、典型、生动。在笔墨上不求细节与面面俱到,相反他通过简约、疏淡的笔触来表现物像,清新、冷逸、简远。李风擅指画。指画,以手指代笔在纸或绢上作画,勾勒、施墨、敷色,指头、指甲、手掌分工协作,其追求一种不同于毛笔作画的特殊效果。
如果说李风的创作观念里有许多继承了宋元人的理想,那么他的具体笔墨乃至作品图式更多地受到了明清人的影响,在这中间,徐渭、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高其佩、潘天寿等近现代花鸟画大家起着决定性影响。李风有着极丰富的人生经历,下过乡、当过工人、做过干部、执过教,画画虽与上述`行当有着许多差异,但正是多样的工作和人生体验滋润了他的笔墨,拓展了他的艺木`道路。
李风的创作并非墨守一法,虽工与写、墨与彩之间也时有变幻,但“散”与“拙”是却是他一贯的作风。其画无论是以手指画成还是以毛笔作就,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不求刻意、拒绝雕琢,散淡简约、拙厚朴实。尽管李风无论作画方式还是作品样式始终属于传统的范畴,但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种企图,这便是以旧有的笔墨抒写新的气象。当他如此设想时,笔墨及效果已全然成为了一种手段,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以常规的毛笔画就还是以非常规的指掌作成,也无论是清新简练、还是晦涩难辨,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而这种思与想又因作者身处的现代时空而或多或少具备了某种当下性——这大约正是李风希望捕获、表达的那个“新”字。当然,在我看来,李风作品是否“新”并不非常地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以他非常规的工具、手段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意味”的笔墨图式,并激发起我们的想象与别样理解。可以说,在这方面李风达到了目的。
尊重传统是如今极大多数文化人共有的特征,李风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他创作的目标并不放在追求形式的面面俱到或古已有之。在他眼里,功力既不以工细程度表现,也不以作品与前人接近程度体现,相反地,他尽量以个性化的技法营造一种独特的作品效果,并以此传达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观念。以指作画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作指画,无师无派,是笔作以后的余趣,偶尔为之,在日常写生创作中往往用笔达不到的线味和墨趣,便以指代笔,随心所欲,其阳刚骨劲的线条符号,拙辣多趣的积墨泼彩,见于纸上,然觉心胸快活。”(李风《我画我说》)
“心中快活”大约中国乃至世间多数艺术家从事劳作的一个直接动因。追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三种“快活”:作者快活,读者也快活;作者不快活而读者快活;作者快活,但读者难受。中国艺术的多数情况属第一者,西方艺术中的许多属第二种,现代艺术属第三种。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乐感文化。李风的花鸟画完成于“快活”之中,又使观者得到了某种“快活”——审美愉悦。这双重的快活构成了他创作的全部动因,也使他的作品赢得了认同。
正值盛年的李风有着扎实的功底和广博的才识,但仍孜孜于对艺理、画品、气格的探求之中。近年来他北走南行,拜访名师、结交艺友、观摩展览、探究名迹、研讨画理,日积月累,随着理念的日益清晰明了,技艺日趋成熟。
与如今多数整天理头作画或整日游走于市场的画家不同,李风是将知识、学养看得很重的人。在平日,看书成了他画画之外最大的一件乐事。知识不仅提升了他做人的能力与品格,也使他的作品有了一份耐人玩味的魅力——尽管多数是逸笔草草,却弥散着一种书卷气。
“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高其佩语)李风以他寻常的人生抒写着非同寻常的笔墨。随着这种笔墨实践的深入,他的生命与情感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涵义。
中国的花鸟画起源于先秦、盛于唐宋,至元代乃为一变。元人之画与唐人相比,少了一份精致、华丽,却多了一种情趣,而这情趣全由笔墨表现,实质基于人心——元代社会营造的士人、文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体验。在那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使自己的目光投注自然,将心中的忿懑渲泄于山林。此虽为无奈之举,却意外获得了审美的解放和创作的自由。换句话说,由于外力强大的挤压,元代的画家们只得将关注点局限于一些内在或幽僻的角落,于是,精神和自然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东西。而当他们将此两方面结合时,形式与内涵的艺术革命便开始了——元人独特的笔墨便是建立于此基点之上。这种革命,一方面使得元人蜕去了精密、华丽的华表,一方面又使他们的笔墨更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境,从而使艺术创作的过程变成真正抒发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所以,与前人比,元人的作品看去更得心应手,畅快淋漓。这是一个遗貌取神、以形写意的过程!
李风的创作,正是遵循了元人的主张和道路。在造型上,他不求精密、准确,对形象作简省处理,剔除在他看来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使对象凝练、典型、生动。在笔墨上不求细节与面面俱到,相反他通过简约、疏淡的笔触来表现物像,清新、冷逸、简远。李风擅指画。指画,以手指代笔在纸或绢上作画,勾勒、施墨、敷色,指头、指甲、手掌分工协作,其追求一种不同于毛笔作画的特殊效果。
如果说李风的创作观念里有许多继承了宋元人的理想,那么他的具体笔墨乃至作品图式更多地受到了明清人的影响,在这中间,徐渭、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高其佩、潘天寿等近现代花鸟画大家起着决定性影响。李风有着极丰富的人生经历,下过乡、当过工人、做过干部、执过教,画画虽与上述`行当有着许多差异,但正是多样的工作和人生体验滋润了他的笔墨,拓展了他的艺木`道路。
李风的创作并非墨守一法,虽工与写、墨与彩之间也时有变幻,但“散”与“拙”是却是他一贯的作风。其画无论是以手指画成还是以毛笔作就,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不求刻意、拒绝雕琢,散淡简约、拙厚朴实。尽管李风无论作画方式还是作品样式始终属于传统的范畴,但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种企图,这便是以旧有的笔墨抒写新的气象。当他如此设想时,笔墨及效果已全然成为了一种手段,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以常规的毛笔画就还是以非常规的指掌作成,也无论是清新简练、还是晦涩难辨,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而这种思与想又因作者身处的现代时空而或多或少具备了某种当下性——这大约正是李风希望捕获、表达的那个“新”字。当然,在我看来,李风作品是否“新”并不非常地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以他非常规的工具、手段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意味”的笔墨图式,并激发起我们的想象与别样理解。可以说,在这方面李风达到了目的。
尊重传统是如今极大多数文化人共有的特征,李风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他创作的目标并不放在追求形式的面面俱到或古已有之。在他眼里,功力既不以工细程度表现,也不以作品与前人接近程度体现,相反地,他尽量以个性化的技法营造一种独特的作品效果,并以此传达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观念。以指作画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作指画,无师无派,是笔作以后的余趣,偶尔为之,在日常写生创作中往往用笔达不到的线味和墨趣,便以指代笔,随心所欲,其阳刚骨劲的线条符号,拙辣多趣的积墨泼彩,见于纸上,然觉心胸快活。”(李风《我画我说》)
“心中快活”大约中国乃至世间多数艺术家从事劳作的一个直接动因。追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三种“快活”:作者快活,读者也快活;作者不快活而读者快活;作者快活,但读者难受。中国艺术的多数情况属第一者,西方艺术中的许多属第二种,现代艺术属第三种。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乐感文化。李风的花鸟画完成于“快活”之中,又使观者得到了某种“快活”——审美愉悦。这双重的快活构成了他创作的全部动因,也使他的作品赢得了认同。
正值盛年的李风有着扎实的功底和广博的才识,但仍孜孜于对艺理、画品、气格的探求之中。近年来他北走南行,拜访名师、结交艺友、观摩展览、探究名迹、研讨画理,日积月累,随着理念的日益清晰明了,技艺日趋成熟。
与如今多数整天理头作画或整日游走于市场的画家不同,李风是将知识、学养看得很重的人。在平日,看书成了他画画之外最大的一件乐事。知识不仅提升了他做人的能力与品格,也使他的作品有了一份耐人玩味的魅力——尽管多数是逸笔草草,却弥散着一种书卷气。
“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高其佩语)李风以他寻常的人生抒写着非同寻常的笔墨。随着这种笔墨实践的深入,他的生命与情感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涵义。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