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坐落在睢宁县姚集古黄河南岸,古黄河的沧桑巨变,我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古老的废黄河,流经睢宁境内地段原称古泗水,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后,泗水屡为黄河所夺,始有黄河水患。公元1194年至1855年的661年间,黄河在睢宁乃至徐州境内多次决口泛滥,“洪水横流,民房漂没”,“人民未尝一日安枕”。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北铜瓦厢决口北迁。自此,铜瓦厢以下黄河流道淤废,留下一条“悬河”,故名废黄河、故黄河、古黄河。废黄河在在睢宁境内长达70公里,其河道弯曲呈现5个“V”字形和1个“葫芦弯形”,总面积达244.2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故道区域。
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睢宁县北部到处是沙丘叠连,盐碱片片,素有“江苏的北大荒”之称。有一首民谣就是对黄河两岸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春天到,秋日末,飞沙弥漫盖青棵,路上行人难睁眼,一步一个沙灰窝。”在最为典型的秋末冬日里,经常见到很多老农在一片白茫茫的雪海中,忙于扫碱淋盐的身影,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困苦。直到1979年,睢宁大多数乡镇还是一个吃粮靠统销、烧草靠煤炭、用钱靠贷款的“三靠”乡,其中姚集公社人均分配仅有39元。
要挖历史穷根,治沙改碱是根本;彻底改变废黄河洪、涝、旱、荒等灾害,是黄河两岸人民的早有夙愿。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曾号召黄河两岸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治沙改碱治理措施。如五十年代,大挖台田、条田,实行工程治沙改碱;六十年代,大种田菁、草苜蓿等绿肥作物,实行生物治沙改碱;七十年代,切开黄河大堤,修筑黄河大闸,引水栽种水稻,实行以水治沙改碱;八十年代,推广使用磷石膏和过磷酸钙等酸性化肥,实行化学治沙改碱等等,致使大面积泡沙盐碱土逐渐变为脱盐碱土,大面积由原来不立苗、易板结的土壤逐渐变为能立苗、产量逐年有增的沙质壤土。
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82年,那是一个综合治理废黄河实行大开发的年代。睢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治黄改碱指挥部,安营扎寨姚集乡搞试点,以取得综合治黄成功模式后再向上游推广。那年,睢宁县计组织全县十万余名民工,无私奉献姚集乡;主要以开挖黄河中泓,筑坝平田造地为治黄方案。时年我作为姚集乡治黄指挥部的一名宣传报道员,亲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水利大奋战。那次治黄工程,集中奋战一冬天。外乡民工主要负责开挖黄河中泓,即在大河中开挖小河,将黄河中泓挖深加宽,导水入槽,增加利用黄河坡地面积。姚集人民主要负责黄河中泓两边坡地的综合治理,以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目的。通过连续三年的综合治理,致使姚集境内17.5公里的废黄河段面达到了蓄水集中,排水畅通,大面积泡沙盐碱地全部变为水稻田,并新增可利用土地一万余亩。姚集人民本着因地制宜边整治边利用的原则,重点发展四大项目,即:在上坡地上植果,在二坡地上种粮,在下坡地上栽植意杨、开挖鱼塘,在鱼塘围岸植桑插条,在林地行间种植绿肥牧草。实行种植与养殖相结合、防风与固沙相结合、培肥与改良土壤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不但使荒废多年的黄河故道得以充分合理利用,而且还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了全乡林、桑、果、渔、牧各业全面发展。到了90年代初期,黄河故道综合治理效益大增,成果凸显。尤其是大面积栽植的果林不但封了沙,美了景,更重要的是富裕了黄河两岸人们的生活。从此,姚集乡不但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多种经营生产大乡,睢宁县也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意杨之乡”称号。
金秋时节,当你登上古老的废黄河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品种稀有的桃、梨、苹果,缀满枝条,馨香沁人;一块块金黄色的优质稻谷,籽粒饱满,随风飘荡;一行行高大的意杨,参天挺立,丰茂茁壮。鱼塘里,特种养殖罗非、青虾在欢跃;树林里,老人们赶着牛羊鸡鸭在歌唱;桑园里,姑娘们采摘桑叶、科学养蚕引来外商。这里已不再是苏北的“北大荒”,是废黄河实行综合治理、成功取得开发利用新成果的大展现。
翻开《姚集乡志》,有一组大事记足以说明该乡治理古黄河的真实嬗变:1992年,姚集乡黄河沿岸千亩水稻、油菜轮作吨粮田示范方获江苏省一等奖。1993年,黄河滩面扩大桑园到8000亩,黄河北岸新建缫丝厂、丝棉厂正式投产,实现植桑、养蚕、缫丝、加工一条龙生产。1994年,乡办黄河养殖三场,2000亩精养鱼塘获市级高产奖,生产的罗非、武昌、银鲫等特种水产品远销上海、南京等地。1995年,以发展故道意杨林为突破口的绿化造林工程,推进了全县大面积实现农田林网化,被评为省级平原绿化乡,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996年全乡生产优质蚕茧打入国际市场,被确定为出口日本、韩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1997年,全乡生产的红富士苹果被评为省级优质果品一等奖,果品远销省内外,名扬大中城市。新世纪以来,姚集镇又确立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主旨,在黄河沿岸突出发展以优质梨为主的果品生产,2003年被省农林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又被评为江苏省百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单位。
当年睢宁县黄河故道植树造林的主要品种为意大利杨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睢宁,姚集乡的废黄河段为首选实验示范基地。固然,全县意杨面积最大的乡镇是姚集;被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意杨王”也在姚集,新世纪之初此树高达45米,胸径近1米,蓄积木材近8立方。尤其是大面积意杨树以其速生挺拔的品性,把黄河故道营造成为一处葱茏青翠、幽静清新、生态独特的美好环境,吸引远近众多游客前往观光。
盛夏季节,当你漫步在这故道意杨林荫之中,总会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仰望林地上空,看到的是一片片绿云连接起来的阔大而辽远的天幔。那绿色的波澜像海浪一样在空中涌动,此起彼伏,浩浩荡荡;随风一阵呼啸之后却是树叶拍打发出的沙沙喧哗,时而像欢迎参观人们的笑语;时而像萨克斯发出的轻吟低唱;时而又像解放初期到乡下剃头的师傅摇晃着那种传统唤器而发出的声调……故道意杨林是废黄河两岸人民勤劳勇敢的象征,那棵棵高大粗壮的林木都凝聚着黄河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也是终于战胜放荡不羁滔滔黄水的真实记录。
故道意杨面积大,林木资源很丰盛,为就地发展板材加工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时年,在姚集镇故道两岸的各个村庄,在睢邳一级公路两侧,千余家大大小小的意杨板材加工厂鳞次栉比,一跃形成睢宁县最大的意杨板材加工工业园区。故黄河两岸到处是一片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生产的各类板材产品供不应求,运往全国各地。这里不但是睢宁植树造林、板材加工、运输销售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也是不断鼓足农民的钱袋子、培养亿元大户之地。后因环保治理相继转产。
2012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提出“实施黄河二次开发,建设旅游文化走廊”的重大部署,及时出台了《关于实施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意见》,要将黄河故道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睢宁县抢抓机遇,在有序实施黄河大开发系列工程中,特别注重黄河两岸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我因应邀参与县人大组织的“非遗”保护调查工作,并负责绘制两岸文化遗产坐落图及资料整理,有幸研究并欣赏了从徐州观音机场至古下邳这段故道上的古遗址。故道沿线文化底蕴厚重,天然景观独特。不但有潘公再生处、汉代古墓群、季札挂剑台、革命纪念地、下邳古城以及黄河决口留下的大片湿地等有型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分布着风景秀丽的低山残丘,可谓集山水、历史、宗教、文化、生态、农家体验等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宝地,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更是耐人寻味、启迪心智。近年来已经复建的几个风景区,令广大游客纷至沓来、留恋忘返。
诸如双沟镇潘公广场、观音机场风景区:不但能让广大游客系统了解时任明朝河道总督潘公季驯,因长期驻扎徐州在亲临睢宁县双沟之地查看水情中险些丧命的感人事迹;同时,还能登上国际观音机场新建的航站楼,观览逶迤东流的故黄河走向及徐州东部美景。
王集镇鲤鱼山风景区:地处黄河故道西岸,新建鲤鱼山庄地处睢、铜两县交界,山东侧是黄河与黄山,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这里既是《鲤鱼与金锁》真挚爱情传说之地,令人感动,催人泪下。也是是一处独具特色的风景秀丽之地,元、明时期,曾有嘉靖进士归友光等众多文人骚客到此旅游观光。
古邳镇下邳古城与庆安湖景区:下邳古城具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文明史,历史上曾称之邳国、下邳国、下邳郡、下邳县、临淮郡、邳州等,其治所一直在今天睢宁县古邳镇。
下邳古城南侧是与古黄河相连的庆安湖,汇水面积280平方公里,正常水位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徐州云龙湖的2倍。湖水一年四季碧波荡漾,给人以清新独特的感觉。
此外,黄河沿岸还有凤凰山、房湾湿地公园、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高党村等等,这里既有历史上因黄河决口泛滥留下的金潭、银潭,也有野草丛生的原生态湿地,是一处集划船、钓鱼、摘菱、采莲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游玩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