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热评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 | 大风编辑部:刘禹锡彭城籍贯考辩

发布时间:2020-4-1
内容作者:徐州文艺网

 史官不是谁都可以为的。源出祭司、主宰,在史前是史巫宰医不分。直到春秋时“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史官之作是写给上天和历史,连皇帝都不允许看。
摄政者,皇帝看了并加以指导,就是妄悖。儒术独尊,后来儒生都成了史官,历史就乱了。因为儒生没有资格当史官,孔子对老子低三下四求做学生,一是不给书看,二是其作不够资格收藏、保存。等到五胡乱华、奸同鬼蜮、行若狐鼠的元清,就没有正史了。历史与国家一同亡。所以先秦史是神圣的,但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刘向父子整理存真,虽有局限,功莫大焉。刘歆被杀,世上再无歆也,又遇上历史虚无主义,戏说吸眼球恶搞历史成风,传统文化被糟塌成一盘酱糊。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以颠覆、恶搞胡弄自己的历史为业,至今竟然成为风尚。战国,是刘向定名,其实也并不是事实,是时代竞争很久,开发很久,需要更大板块的整合。

1.jpg

刘禹锡,按诸多正史记载是彭城人,他的好友、视徐州为第二故乡的白居易更直言“彭城刘梦得,诗豪也。”刘禹锡是天生带有徐州的雄风,而成为诗豪杰。
他在自述中先说自己是中山王刘胜之后,五胡乱华之时,世居冀州的豪门大姓刘家没有衣冠南渡,而是筑坞置堡留在祖地,他的七代祖刘亮做到冀州刺史、散骑常侍,到了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他家就移居洛阳都昌里。世代以儒学做文官,祖坟由洛阳又绵延到荥阳,他家又搬到荥阳。
他父亲是天宝年间的进士,逢上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做过浙西从事,后来在蛹桥做官,扬州而终。他自己在杜佑手下做徐泗掌书记。
母亲看到了他的任命文书对他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的地理环境,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从这点我们知道他母亲住在徐州过,对这里环境气候非常了解。他母亲是范阳人或对徐泗这一带的水上泽国不习惯。按说徐州是富庶的大州,交通便利,儿子在那做官比浙江好多了。但他母亲希望能改变这一任命。可见其母与徐州有不少“过节”。刘禹锡在徐泗呆了几个月就疏通到了扬州做掌书记,三年后做到大权在握的监察御史。

刘母为何不愿在徐州生活呢?
这里面可以想到刘家举族东迁,迁到的是刘家的祖宗之地徐州。刘禹锡崇拜出生、埋葬皆在徐州的刘向,称他为远祖。为何称远祖呢?因为他是中山王之后,中山王的祖宗与刘向的祖宗都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远祖不是自己的祖上,是远房的祖宗,是遥远的多少代祖宗。
徐州在安史之乱时没有太多搅扰。乱兵被阻挡在睢阳,屏障了江淮。同时徐州在刘禹锡没有出生前隶属河南节度使,刘家从荥阳东迁,到徐州就是顺水推舟的河南“边”了,刘家极有可能就定居在祖宗、刘氏第一郡望之地。
在这里就生下刘禹锡。否则他怎样认此地的刘向为远祖呢?
但北方人刘母不习惯这里的水上泽国,刘家世代从文,对这里粗犷、雄野,与随之而来的兵家必争重镇的风波,特别是妇女更不适用,甚至有情结。特别是刘母的丈夫又是在徐州的甬桥(符里桥)为官而死。这里成了她的一个心理纠结。不纠结到一定程度,不会让儿子改任命书的。刘禹锡是肯定喜欢这里,否则也不会谋划到这项差事。当然最直接的原因,并非刘母话说的那样,而是刘禹锡是做讨伐徐州的朝廷大军的掌书记。此时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卒,兵将推举其子张愔世袭,唐中央不准两厢对立,杜佑正奉诏讨伐。唐军根本赢不了徐州兵,刘母对徐州一清二楚,哪个母亲愿意儿子去从军冒险呢?更何况张建封素好风雅,还是位诗人,连韩愈都千里迢迢投奔他,刘家是世儒,投奔彭城是理所当然的。白居易父亲是彭城县令,也随后举家从荥阳的近邻新郑东迁定居在此。为了躲避可能的战争,白家还以甬桥作第二个家。甬桥是徐州的一个标志性的桥头重堡,控扼汴泗的江淮漕运,维系西方供给的生存命脉,朝廷重之又重,恰恰刘禹锡的父亲就盘查桓于这一带为官,主务甬桥。

刘家是世代做官,家随官场转,妇女和孩子出生也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既然好友、时人、正史都认为他是彭城人,他自己也一再对刘胜、刘向追宗认祖,那么他就是彭城人无疑。当然他家世的来龙去脉与中山、洛阳、荥阳,他都交待得很清楚。他又说他是山东人。这是为何呢?恰恰在刘禹锡出生不久徐州又改属于淄青卢节度使所辖。彭城在古代地理上可以说是山东,东汉徐州的刺史部就在山东郯城,徐州作为九州之一包含鲁地。此后彭城又隶属于淮西,又为徐泗濠三州节度使治所,建军武宁。白居易家族东迁徐州,白父十四年在徐州为官,称此为故园,成长于此。后来李光弼移镇徐州,进封临淮郡王,直到在徐州城逝世,如此大城还是东迁官宦家族心目中的堡垒。
但到了当今,以颠覆传统、乱史涂鸦为时尚,不横挑鼻子竖中眼哗众不写文章。刘禹锡的彭城人,也就被质疑了。质疑到何种荒唐地步呢?一些人抓住他七代祖刘亮,是从北方迁到洛阳,牵强附会寻找他与匈奴刘渊的关系。反正是叫刘亮的人,几百年来总能抓到壮丁,抓到一个同姓名的就指鹿为马,强行定为刘禹锡的祖宗。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古人圣贤之腹,判定刘家就是胡人,妄托刘姓,妄托彭城郡望,是故意改换门庭。
那么既然刻意要附会彭城郡望,为什么又在自述中一开始祖上刘亮的官职姓名都亮了出来?就不怕人一眼认出,他是北魏西魏北周的胡人吗?这不等于自揭其短?刘禹锡就是弱智能低级到这等地步吗?这是庸人自扰,这样小儿科,只要找到几个相同的姓名就能做的事,也以为是学术的新大陆吗?
彼刘亮根本不是此刘亮也。匈奴再改姓,也是有家谱的,族群的,也是可以再改回去的。比如今天回人的诸多汉姓,能和汉人混淆吗?


专家们纠正刘禹锡的七代祖刘亮,史书上无传。《周书》卷十七和《北史》卷六十五有《刘亮传》,但历官、行事等与刘禹锡所说的刘亮明显不合,时间约晚半个世纪。《北朝胡姓考》把刘禹锡看作西魏、北周刘亮之七代孙是个误解。望文生义,见到一个亮字就大做文章。要知道姓刘繁庶,一个村就可能同姓同名几个,特别又是两个字的,重名是大概率事件,刘禹锡家族能上史书者微乎其微。好事者频频露出个小字来,又抓住刘禹锡写给所谓从叔的一首诗,断定该公又是胡人后代。此刘非彼刘也。话再说回来就算是他所谓的从叔有胡人血统,又怎能简单与他划等号?从叔或是认的,父亲结拜的,或是族人收留的等等,大家庭的事复杂得多了。
姓刘的郡望有25个,远不止彭城一个,刘禹锡家族古居河北中山,为何定要攀附众目睽睽的彭城郡望呢?唐朝妄攀族谱,是大罪,也为时人不耻。刘禹锡被政敌迫害,远谪多年,如何妄攀祖上,还不被政敌们骂死?他若是匈奴,老根岂不被人翻多少代出来?唐人对此没有任何诽议,可见确凿无疑。中山是刘禹锡刘氏的郡望,他的郡望不是彭城。
刘禹锡远祖籍贯徐州,出生在徐州,在他母亲这里又有一个佐证。她母亲被朝廷加封为彭城县太君,这含义就可能是褒奖她在彭城诞生刘禹锡。刘自己说“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而卢母正是范阳人。凭着卢氏对徐州的熟悉程度和封号,她与彭城必有非常缘由。

刘家世代习儒,是有规矩的。古人一般不妄谈自己与祖地不同的出生地,那样就是数典忘祖,自高自大的不合群。籍贯也通常不以出生地来论。刘禹锡的情况与同样出生在徐州的范仲淹极似,都是母亲不愿意多提。范的“生身在彼”是便函,为了行文对仗押韵,省略生身后面的之母两字。只有此人确已成名,成大,出生地才会被时人谈起。比如孙权出生在下邳就被史官记载很明确。刘还没混到孙权的地步,但出生在哪里,民间和朋友之间是关注的。他父亲的朋友好友权德舆,正式场合作诗或闲谈都以长辈口吻称“彭城刘禹锡”,并且他的墓文盖棺论定地写上“与彭城刘梦得为诗友”。长辈口中的“彭城刘梦得”,即是他出生在彭城的意思。
白居易是他芝兰诗友,关系铁到经常互掐斗诗取乐,在洛阳刘白与宰相裴度诗酒唱和,不分彼此。刘禹锡的诗豪就是白居易论定,并称他是彭城人。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借虚假门弟抬高声望的问题。世人都知道刘禹锡的刘氏郡望在中山,是中山王之后,白居易总能太阳底下黑他是彭城郡望?又比如其御史台同事韩愈,南阳人,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既然刘禹锡一心渴求彭城郡望,好友们为何不称他刘彭城,而明显是籍贯式称他彭城刘禹锡?
这种情形还与史学家彭城刘知幾相似,刘是楚王后代,但与刘向不是一房。刘知幾的祖上担任过北齐的刺史,你能说他也是胡人吗?衣冠留守者多矣,相反五胡曾被冉魏斩草除根,颁布逐胡令,又经淝水之战的惨败,汉人高欢建立王朝,李陵后代建立北魏,汉气大幅回升。
少许哗众滑舌之辈,指鹿为马、自作聪明式地妄解、拼凑假材料肆意否定正史、诸多前人定论,更改诗豪的族谱、民族,诬蔑人格之事,当年太监刘的党羽也没做到这一地步啊。刘禹锡曾在湖南常德为官十年,为此常德有学者曾写文章驳斥这种谬论,该文缜密详实,坐实了刘禹锡家族东迁的路线图是洛阳—荥阳—彭城,从刘氏家谱见证其家曾“世居彭城”。
刘禹锡家族随着祖坟决定居处,先洛阳再荥阳。“籍占洛阳”,一个占字点明洛阳并非祖籍也非惟一籍贯。因为安史之乱和父亲出仕,刘禹锡家族迁到彭城,他本人出生在这里,又是刘邦的后裔,这才是真正的祖籍根处。所以亲友称彭城刘梦得,再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