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教授,博导,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州市作协主席,出身理工,爱好文学,已发表和出版小说400余万字,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近年来致力于“英雄传奇”文学的创作,先后出版了《鲽鱼计划》《苍茫大地》《鏖战》《渡江》等长篇小说,其作品富含对国家、民族的深挚感情,充满对历史的敬畏与深入思考以及对英雄的敬仰,曾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省“五个一工程奖”。
耗时8年书写徐州会战谍战风云
——张新科新作《铩羽》在淮海书展暨江苏书展分展场压轴推出
7月27日,第三届淮海书展暨第十届江苏书展分展场活动的最后一天,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张新科长篇小说《铩羽》新书首发式在凤凰书城举行。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徐州市政府副市长李燕,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州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凤凰传媒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徐海,徐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王雪春,邳州市委书记吴卫东等参加相关活动。徐州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常委部长及分管部长,徐州市文联、徐州评论家协会、徐州作家协会、徐州众多文学爱好者参加加了首发式。
《铩羽》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上下两册,50万字,分“风起”“云谲”“日烈”“月残”四部分,以1931年日本进犯东北,企图蚕食鲸吞整个中国为缘起,书写了徐州会战一触即发之时,中国情报人员与凶残、狡诈的日谍之间展开的生死博弈。
该书是张新科继“英雄传奇三部曲”《苍茫大地》《鏖战》《渡江》之后的又一长篇力作,作品写出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情节波澜迭起、悬念迭生,逻辑推理丝丝入扣。同时,徐州的山水地形、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在书中有着充分的凸显和展示,被誉为“一部献给江苏和徐州的深情之书”。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篇小说《铩羽》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徐州通过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通过深入开展英雄典型宣传,树好标杆、引领风尚,广泛弘扬以淮海战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团结带领千万徐州人民,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样板、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崭新篇章。张新科教授作为徐州文坛的领军人物、徐州首届“汉风文华奖”获得者之一,始终坚持“士以弘道”的创作追求,扎根彭城沃土,展现责任担当,助力地方发展,在塑造“徐州精神”、弘扬“徐州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致敬英雄”始终是张新科教授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铩羽》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生动描绘了徐州会战前后隐蔽战线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刻画了抗日志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群像,展现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精品力作,是其“致敬英雄”系列的又一部力作。他希望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举思想旗帜、践行为民情怀,吹响时代号角、勇攀文艺高峰,以澎湃的文艺力量助推徐州市高质量发展。
张新科在讲述创作历程与感悟中指出:
徐州是一座充满温度的富矿,这对于作家是幸运,是召唤,也是挑战。上个世纪发生在徐州的两次意义深远的战事——徐州会战和淮海战役,都缺少专门描写的长篇文学作品,他希望用自己的两部作品《鏖战》和《铩羽》填补这个缺失,也为自己能够在热爱的领域为徐州做一点事,感到十分荣幸。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说:
长篇小说《铩羽》新书首发,使得如火如荼的第十届江苏书展书香更为浓郁。《铩羽》描绘了一副风谲云诡、盘根错节又充满浩然正气的历史图卷,整部作品饱涵对国家、对民族、对英雄、对徐州的真挚感情。
凤凰传媒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总编辑徐海表示:
在徐州这片文化热土上,张新科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奉献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铩羽》是张新科系列作品中最新成果,也是一部带有自我超越意义的长篇力作,书写了谍战小说的新高度。
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点评:
《铩羽》的出版,具有“填补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的文学书写空白”“缅怀抗战中牺牲的先烈,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彰显徐州人文底蕴、民俗风情以及徐州人文化性格”的三层意义。跨文化的情节安排增添了小说叙事的空间跨度,在不同民族特性的书写中扩展了叙事空间,增添了小说的审美品性。
邳州市委书记吴卫东表示:
长篇小说《铩羽》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三有”文学作品,小说《铩羽》和邳州有着密切关联,这本书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惨烈而悲壮的抗战史,也彰显了邳州人民为抗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颂扬了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
李燕副市长、张新科书记向徐州抗疫一线的代表以及青年学生代表赠书。冯其谱部长、张新科书记共同为《铩羽》首发揭幕。
张新科在首发式后接受采访时说,这部小说写作起因是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过很多解秘的抗战材料,其中涉及徐州会战,看完后很受震撼。回国以后,特别是到徐州工作以来,采访了大量参与徐州会战的人员,小说本着文学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依据抗战期间发生在徐州的真实历史事件合理加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