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要闻

书评|王志彬​:《铩羽》的意义与难度

发布时间:2020-8-10
内容作者:

1.jpg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志彬

在连续创作《远东来信》《鲽鱼计划》《苍茫大地》《鏖战》《渡江》等鸿篇巨作之后,作家张新科又推出了反战历史小说《铩羽》。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张新科的文学创作并非选取自我最熟悉的校园或知识分子题材,而是选择流量时代较热的谍战与历史题材书写,这显示了他的挑战意识、宏大格局、历史担当和文化情怀。以徐州抗战为历史背景的小说《铩羽》其创作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学致敬历史。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然而这块土地上的烽火硝烟、弓角争鸣的历史,依靠的却是世代口耳相传或者以博物馆、纪念馆的方式去记忆,并没有在文学的世界中得以呈现。《铩羽》突破空白地以文字再现了这这块土地的血性抗争史。徐州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铩羽》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抗战历史。同时,《铩羽》写出了一段隐秘战线上的抗战史。战争的全部并不只是战场上正面的兵戎相见、血雨腥风的厮杀,还有隐秘战线上的角力。《铩羽》通过错综复杂的多方特工人员之间的较量,再现了战争的多样性和残酷性,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意。

二是以文学再现地域文化。文化是一个地方民众对生活态度和集体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学叙事的空间和素材。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将地域文化作为创作的神性背景或“根”的追寻。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态多元,如汉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等等。《铩羽》中无论日本特务机关对谍报人员的徐州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培训,还是其时徐州民众的斗争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小说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苏北地域的风景、风俗与风情。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符号,《铩羽》的地域文化书写,不仅是小说创作背景和人物活动空间的需要,某种程度而言更是作家返回历史、想象历史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无论作者主观上是何种意图,客观上他为我们在文字世界中建构和矗立了一座徐州民俗博物馆。

三是以文学表达自我思考。战争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铩羽》通过两个国家的平凡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透视了残酷的战争史。小说对战争的思考并非简单地以正义与否的标准进行判断,而是将其放在人性和人类的维度去考察。当兄妹反目成仇,当异族“兄弟”互为对手,对青春、生命的意义才有最深刻的诠释,对战争才有最本质的思考。同时,小说跳脱了传统的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念,和二元对立的角色塑造,既写出了国民党的在利益争斗中反共史,又再现了在民族危难中抗战史,这种历史观念和角色塑造突破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战争小说的局限,可能更接近历史的本真。

张新科的创作一贯是理性和温和的。尽管《铩羽》小说人物、事件和线索非常复杂,叙事如此宏大,但在这种理性叙事的节制之下,以全知视角把小说叙事地舒缓有度、张力十足。然而,《铩羽》的创作又充满着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谍战小说题材的难度。这种难度就在于我们如何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包括我们的语言、环境描写。同时,谍战小说更有其的特殊之处,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游移不定的人物立场,神秘专业的人物行动,等等。其中不仅需要基本的文学创作能力、技巧,还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悬疑推理能力。对战争或战场的陌生,很容易让创作陷于概念化书写的窠臼。二是理解文化是有难度的。任何一个地方文化都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相较而言语言较为稳定,风俗和饮食文化可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发生较大变化。苏北地域辽阔,日常语言表达差异比较大,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既有地域也有历史的变化,如何回到20世纪30、40年代的文化情境中,避免以当下文化符号硬性植入到历史小说创作中去,有很大的难度。

对于作家而言,最好的作品总在下一部。张新科是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历史小说创作不会是他的终极目标,他对文学的情怀与热爱,注定他会有更远的路要去跋涉,更高的峰去攀登,更美的风景给读者,《铩羽》之后,我们期待他下一部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