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要闻

公益课堂|杜怀超:浅谈当下散文写作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2020-8-10
内容作者:

1.jpg

散文属于审美性文章,艺术追求极切。当然,一切艺术都有各自的审美。这里所说的散文,我们指的是狭义上的传统散文。当下写散文者众多,稍微识字者,提笔皆可成文。散文,是众多文体中最易进入的,初学者勤加练习,多会短时间内有成效,在报刊上有所发表。但是,散文要想写得好,却非易事。尤其在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影像、信息传播的异军突起,纸媒传统的途径遭到严峻的挑战。读者对散文的阅读胃口提出更高的标准。另一方面,散文创作理念的陈旧,其表达趋向快餐化、扁平化和轻松化,使得散文受众日益缩小,正走向“遮蔽”与“遗弃”。

当代散文要想有所发展,与时俱进,就需要更新散文的创作理念,从过去的传统创作突围出来,建立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体系。

第一,建立个人的散文创作美学

散文是建立在个人感觉、感受与感悟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散文的艺术性,除了文字本身鲜活的在场,文字生命的特性与活力,她还应该包括一个人与世界遭遇所激起的反应,以及从脑海中唤醒的感知、想象、情感、思考等精神活动。散文看上去是表现客观世界的,实则上是表现作家眼中的世界和他的精神活动。一切客观世界里的东西,都会打上作家个人的精神烙印。这也正是散文创作的艺术魅力所在。

散文不是资料的积累,也不是一件事的完整回溯,它具有鲜明的个体特性,它的视角是极其私人化的,其经验也是属于个体独特的,带有作家本人的感知与观察、所思和所想。

如果和小说相比,小说是藏人的艺术,散文则是展现人的艺术。它追求的是真诚,是作家自我世界的真切体悟。散文和小说一样,同样排斥公共性。散文的终极是心灵世界以及关联的万物,核心是灵魂。一篇好的散文没有个人的灵魂在其中,它只是行尸走肉,或者鹦鹉学舌,也是虚伪的、造作的,空洞的。散文是生命的艺术,有它自身的呼吸,作者的呼吸,也包括一棵小草的呼吸。

第二,散文的时态即在场

当下散文写作,我们追求一种在场性。西方英语讲究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等三种时态。当下散文也讲究时态,它沉湎的不再是回忆式的叙事视角,它现追求的是,此刻,现在和正在。这种思维转化、视角转化的审美构建,需要我们更多的训练和体悟。一切正在的,它将会提供给读者更多的未知性和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共振,构建一种更为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回忆也许是一种陈旧,而在场,则是一种合乎客观和主观世界纠缠与撕扯的混沌,所抵达的将是散文的高光。

第三,散文的众生关怀

“艺术创作,其本质就是人在宇宙之中个体形态的呈现,是每个在大地上直立行走的人的种种现实遭际和精神要求;是肉身之外的灵魂颤动,更是人对自身存在及其必然命运的不懈追问及其对周边物象的真实态度。”它的意思是指,我们的散文创作,不只是关心自我,小我,不是写出自己个人的需求,而是应该触摸和表现一切与个性生命纠缠的广阔世界,以及周围的人们。它是从小我的角度,回到现实这个广阔而繁杂的生活场,发现和表现时代和个人在大地生存之中遭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给予许多时代困境中的人诸多关照和精神探究。好的散文,应该是体恤与悲悯的结合。

作者:杜怀超
编辑:黄瑜
供稿:徐州市作家协会秘书处

1.jpg

杜怀超,男,生于1978年,民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雨花写作营第二期学员;著有《一个人的农具》《苍耳:消失或重现》、《大地册页——一个农民父亲的生存档案》和《大地无疆》等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大地无疆》获江苏省第四届报告文学奖、散文集《苍耳:消失或重现》获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曾获国家和省作协重大题材作品项目扶持,紫金山文学奖、老舍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现供职于江苏省徐州市文联作协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