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热评

书评|盛翠菊:谍战叙事中徐州地域文化的自觉书写

发布时间:2020-8-11
内容作者:

1.jpg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盛翠菊

作为主旋律文学,长篇小说《铩羽》与“十七年文学”中的传奇性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一样,受中国传统侠义小说影响较大,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以传奇性见长。小说以中日两国关于九尾狐的传说引入,借自然界的风、云、日、月的变化来影射中日之间谍战风云的瞬息万变,全景式描绘了徐州会战前后的政治斗争、人际悲欢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小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不乏烟火味,呈现出独特的徐州地域文化特色,在谍战叙事中完成了徐州地域文化的自觉书写。

在文化同质化日趋加剧的当下,作为文学资源的地域文化愈加珍贵,书写多样化、差异性的地域文学经验渐趋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铩羽》全方位调动徐州地域文化资源为我所用,把市井街道、民风民俗、民间戏曲、民间武术、民间语言、民间传说故事等地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小说的谍战故事叙述之中,在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中塑造了烟火味十足的英雄形象和市井传奇,庸常的生活琐碎与英雄的崇高相纠葛,大历史叙事的宏大与日常生活叙事的琐碎相交融,进而拉近了与大众读者的距离,为读者提供了张力十足的想象性体验空间,拓展了谍战小说的书写空间,小说也因此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文化价值。

《铩羽》对徐州会战前后的地方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还原,尤其是对地标性建筑诸如大同街、户部山、统一街、徐州火车站、花园饭店、云龙山、泰山等的原貌状勾画,不仅为谍战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叙事空间,亦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铩羽》在人物日常生活中穿插徐州地区的民风民俗,将关帝庙会、剪纸、年画、绣花鞋、泥玩具、布老虎、纸塑狮子头、踩高跷、跑竹马、撑旱船等融入其中,借以展现徐州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小说中大量的饮食风俗描写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如徐州人爱吃生蒜、鼋汁狗肉、豆渣饼、卤水点豆腐、蛙鱼、煎饼、擀面皮、羊肉汤、盐豆炒鸡蛋等都被融入故事的叙事之中,成为甄别徐州人地域身份的象征。民间语言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铩羽》把大量方言、俗语、顺口溜、民间歌谣、船工号子、搬运号子、打夯号子等民间语言有机融入谍战叙事之中,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徐州的民风民俗,如小说在描述被徐州人称作“小上海”的大同街时就采用了顺口溜的形式。

老天成,真正强,
华丰泰,裕泰祥,
宝成银楼老凤祥,
太平洋里嘀嗒响。
老同昌,十里香,
致美楼,珍斋坊,
陈姓钱庄成蚨祥,
花园饭店名人场。

大同街百铺千店的繁荣借顺口溜呈现于读者眼前,顺口溜的引入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叙述语言,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徐州民间戏曲、曲艺品种繁多,大鼓书、渔鼓、唱花相、拉魂腔、徐州梆子等皆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其中又以徐州梆子最为著名,《铩羽》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徐州梆子这一徐州传统民间戏曲艺术,邳州土山的“朱家班”不仅成为化名崔六斤的日本特务石川的藏身之处,“朱家班”演出的剧目也与小说情节的发展相契合,淞沪会战开始后,《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取代了之前的《抬花轿》《秦香莲》《十五贯》《孟姜女哭长城》等剧目,演出剧目随情节发展而变化,不仅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带有强烈的隐喻价值。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州地域文化的灵魂是地域文化精神,这种地域文化精神的张扬在小说中多通过人物塑造加以实现。徐州地处江苏北部,北邻山东,西靠河南,南接长江区域。从文化形态上看,与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相交,加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重情尚义成为徐州文化最显在的特征。小说《铩羽》把地域文化书写与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同构,着重凸显徐州人民在徐州会战时期深明大义、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中徐州人的重情尚义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更多呈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正因如此,徐州人人都是“徐抗日”,小说主人公龙士宇形象更是徐州人重情尚义品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