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热评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 | 朱群英:艳阳拂煦小康梦(下)

发布时间:2020-9-13
内容作者:

(三)

美丽乡村建设犹如一支丹青大笔,在丰县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农村蓝图,绘就了农民群众未来生活的新标准、新内涵、新气象。在大沙河采访的日日夜夜,我时时感到,有一种精神,激荡在我的胸怀,有一种力量,叩击着我的心扉。我寻找着,探求着,寻找着这种力量,探求着这种精神……
扶,一个多么温暖的动词。扶的是贫困,送的是温暖。一个“扶”字,像太阳,照亮了贫穷的村乡;似春风,暖透了贫困群众的心房!在丰县,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经济薄弱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及冷库、门面房等稳定项目,其中17个经济薄弱村建立标准厂房和门面房,8个经济薄弱村建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仅用4年,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脱贫”的转变,县域内72个重点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到新“八有”标准,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5万元。扶贫办法稠,帮困路子宽。都说脚步有多勤,心就有多靠近。所有的点滴付出都会有收获,所有微不足道的给予都将获得最温暖的回应!那一刻的温暖也让人深深认识到:扶贫结对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当扶贫真正抚平百姓的心,扶贫的路就一定离成功的彼岸不远了。我想人的一辈子,就是走着一条路,一条好的路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人生。我们就走在这样的康庄大道上,这一路写着的是满满的幸福!
晨曦初露,稀疏而轻盈的细柳枝上,空灵的蝉蜕明晃晃的。没多大工夫,太阳猛地一亮,就在蝉蜕的不远处,那黑色的精灵,翅膀微微地一振,便发出了尖尖的、细细的声响。几阵轻风吹过,太阳渐高,柳树枝头变得一片明亮;青青的碧叶,闪着一丝丝的光芒。阳光炫目,声音飞扬,此起彼伏。
华岳金蝉养殖基地在位于大沙河镇岳庄村,基地内种满了榆树,待到天黑以后,树上就会爬满种植在地里的金蝉。这些金蝉可以带来每亩地约5000元的收入。养殖基地负责人张会忠告诉记者,从栽树到金蝉种子的孵化,包括孵化好金蝉种子怎么下地,他们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经验。目前,产业园内又做了一个孵化基地,今年孵化了100多万元的金蝉种子,现在已经全部下地,两年以后这批金蝉就可以大量上市。供不应求的金蝉市场,也让金蝉养殖基地迅速发展壮大。目前该基地拥有养殖基地2000余亩,苗木基地1000余亩,种条繁育基地300余亩。华岳金蝉养殖基地的壮大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岳庄村民们纷纷表示,种金蝉后就不用出去打工了。一个金蝉约7毛钱,每天晚上摸几百个,挣的钱比种庄稼多。对于建档立卡户,基地可以免费送给他们“种子”孵化,并教给他们种植技术。另外,栽树收种繁忙的时候,养殖基地会招聘100多人,不仅带动周边老百姓务工,还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额外收入。将来怎么发展?“不能给家乡做点事儿,不能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张会忠胸有成竹,看他坚定的目光,笃定的神态,淡定的语气,我想,既有爱心、又有良心的他,这目标一定能实现!他创业不辞艰辛,致富不忘乡亲,用最朴素的感情、最实在的行动,时刻践行党的宗旨,用坚毅和质朴感动着一方百姓。
冰心老人曾说:“创造那新陆地的,不是滚滚的波浪,却是那细小的泥沙。”把脱贫攻坚做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创新推广光伏扶贫、种养加扶贫、党建扶贫、车间扶贫等新模式,确保在脱贫攻坚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蓝图绘就,重任在肩。大沙河镇党委负责人豪情满怀地说,“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孕育新的收获,大沙河镇将用实干、工匠和钉钉子精神加油干,我们的目标是让大沙河的发展更有‘温度’,让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大沙河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灿烂。”这是一种境界,根植于人世间的大善大爱的沃土之中。
“为人民服务”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只有时刻铭记心中,并融入行动中,才能让这种精神感染身边的人,才能将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我们不可能从头再来奠定一个崭新的开始,但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开始争取一个全新的结局。着力推进精神脱贫。创新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精神脱贫,实施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惠民、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与移风易俗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家乡是什么?难舍的根,不解的愁。街巷承载的不仅是村庄的历史,更承载着满满的情感。热辣辣的辛劳,脆生生的幸福,绿莹莹的满足,黄澄澄的人情味儿。
一位哲人说过:成功是汗水聚成的一个潮,洒落多少汗水,结出多少果实;付出多少精力,得到多少成果。创新推进金融扶贫。丰县金融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受到省市充分肯定。坚持精准把握金融扶贫政策,规范信贷资金精准使用,推动产业信贷精准结合,加强政银联动精准发力,积极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带贫减贫机制,确保贫困农户“贷得到”、“投得快”、“用得准”、“管得好”、“还得了”。开发“合作社+托管”、“租赁”、“承包”、“寄养”、“领养”等形式,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投入有项目、有产业。建立了“四位一体”金融扶贫电子管理系统,实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全程管控无盲点。金融扶贫工作实行月考核、月调度,设立“流动红旗”和“蜗牛黄旗”,倒逼责任落实。机遇永远属于那些充满必胜信念和充分准备的人。
登山,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无时无刻不在登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转交办理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家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要求帮扶干部每月进村入户,对走访发现的问题,逐级转交,限期解决。针对群众有恋乡情节不愿到乡镇供养的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分散供养五保户,实行以村为单位集中供养试点,进一步建立农村孤寡老人脱贫长效保障机制。结合开展精神脱贫和农村实际,深入推进扶贫专岗、爱心超市建设,目前正在村级进行试点推进,进一步在全县营造主动脱贫、自强自立、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时间用一支斑斓彩笔,在空间画板上晕染出美丽乡村。
解决贫困,重在发展;谋求发展,先打基础。创新完善带贫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建立健全以贫困农户为重点、以扶贫效益为核心的带贫联结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创新产业化带贫机制的意见》,在组团项目带贫、企业带贫、公益岗位带贫、入股收益带贫、电商带贫、旅游文化产业带贫、扶贫工厂带贫、特色种养业带贫、培训就业带贫、光伏带贫等方面,制定了考核激励机制。对各类市场主体带贫和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参与务工等,实行政策倾斜、以奖代补。时间一分一分的飞逝,秒针一秒一秒地把创业拼搏者的足迹扫描。
绿叶无悔,扑向大地,那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入生无悔,拼搏于风雨,那是一份最真实的美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拓宽扶贫渠道,创新开展“商会扶贫”行动,鼓励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按照“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志愿扶贫,聚焦省、市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这里有数学的计算,又有哲学的思考;有历史的抽象,又有未来的预测;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综合。灵感之光,智慧之火,活力之泉,一起在这里飞涌,闪烁激荡!
辉煌已成历史,创业正当今朝。“商会扶贫”行动聚焦贫困学生和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群体,突出“助学、助老、助残”内容,向商会提供真贫真困群众第一手资料,由有对接意向的商会联系贫困村“第一书记”,确认贫困具体原因、程度,拿出初步帮扶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行动启动以来,各商会主动参与,争相献爱心,月月有活动,与全县众多公益组织一道,精准聚力志愿扶贫。一次次在跌倒中爬起,一次次收获心中的企盼。干着胆壮、气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那是一种混杂的感情,一种灵魂的饥渴。路长得仿佛令人忘记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人品与精神是人活着的脊梁骨。一个人丧失了人品与精神,就失去了做人的起码条件。“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蕴藉;“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天地中万物,世界中万事,以俗眼看,纷纷各异,以道眼看,种种是常,以己眼看,常常是遇见河流一摸石头就斗胆匆匆而过。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多大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也许会是一种机械般的生存状态。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清除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打好打赢生态环境修复攻坚战、持久战,让丰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河水清了、河道宽了、河岸绿了,大沙河那荡漾的碧波,俨如一面长长的镜子,不但映出古老的黄土地上沉淀的精华,而且折射出它在新时代的旖旎和风采。
柳丝摇烟、果林飞霞的时光里,大沙河,犹如一位潇洒的才子,大大咧咧地从天际走来,似乎刚要驻脚停留,却又索性回头一折,继续赶路匆匆东去。在我的印象里,大沙河已是一条垂垂老矣的河流,气力散尽。就像“廉颇老矣”,老得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了。但眼前的这条河,却是这样宽阔而深邃,水流清澈而湍急,川流不息奔流向前,荡漾的水涡绽开爽朗不息的笑声。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时代的朝晖。在这万物繁盛,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共产党,一个神圣而庄重的名字;共产党,一串无法磨灭的记忆;共产党,一座名垂青史的丰碑!
在前进之余,我们应该深沉地思考历史,屏息静气地回忆百年沧桑经历,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激励自己,未来的征途才能走得更加顺畅。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光辉的百年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一刻,希望呼啦啦地在我每一根血管里奔涌。
这一刻,我上上下下的每一个细胞装满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