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厚重的作品已久置案头,虽时时翻阅,却久久难以动笔写点文字。一是这对父女的才华、勤奋、对文学不懈的追求令我震撼,二是他们对生活、工作、家庭、亲朋的情感让我敬佩。人都说激情澎湃时写出的诗文最佳,但如写点评论之类的文章,则需要冷静下来,深入体味诗文内涵,且进而推测出作者性格特征、生活状态乃至思想深处的种种,才可下笔。至今虽仍不能全面对燕氏父女的诗文、生活作深入理解,但感触颇多,方能成文。
燕金义先生虽自称是"根生于泥土"的一介书生,其诗词仅是"细草微花",但其实可谓饱学之士、正义之士、耿介之士。故其诗作皆在"欲清尘世"(《自序》)的心态中吟出,在"心丹自念如烈火"(《大雪登徐州云龙山》)的燃烧状态中唱响,如此,其作品自然是"收拾笔墨留狂句,浩气犹觉可摇山。"(《索句何光振先生》之三)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诗词是诗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诗人气质心态的形象音乐。古今正直的文人血脉中都含有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有着勤奋好学、励精图治的精神,有着涤荡污秽、清扬乾坤的志向,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奇妙而巨大的魅力。《细草微花集》正是此类佳品。它诗、词、曲并臻,情义满纸而又典雅精致,令人爱不释卷。燕金义先生对事物的观察、对世事的体味、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对人性本质的追求、对古典优秀文化的痴迷、对清明社会的期盼,尤其欲以一己之力挽黄河倒倾的气势,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并据此铸就诗心词魂。
金义先生之浩气表现在一大一小方面。大者忧国忧民,嫉恶如仇。他在《偶书》中说:"唯愿刀笔除世垢,愿教中华风气淳。"意气昂扬,情调豪迈。在《感事(二十首)》与《天风》中他以笔为刀,层层剥开当下社会上、官场上丑恶画皮,鞭挞邪恶,面对现实中的黑暗腐败不回避、不消沉、不失望、更不同流合污,而是予以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诗中洋溢着慷慨悲凉的强烈感情,颇有"建安风骨"之特征。但与之不同的是金义先生虽然看到了社会的丑恶一面,充满了痛苦与忧伤、愤懑与不安,但仍激情满怀,抱有强烈的希望,绝不放弃对光明、清正美好理想的追求,他"心坚无移志,目锐可辨妖"。(《时语三味》)他相信"乾坤存正气,千载宿无惭。"(《自遣》)。既表明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更是对建设美好社会充满了信心,坚信祖国必定能达到光明的彼岸,实现国富民强、世清民安的社会。建安文学之所以风骨凛然,即是因为它表现了鲜明强烈的慷慨激昂之情。纵观金义先生此类诗词都蕴藏着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具有一种忿忿不平之气。刘勰说建安文学的特点是"梗概多气",此语用于金义先生诗作,当不生涩勉强,但金义先生是浩气、正气,是脱出小我囹圄的国家之气、民族之气。在表达这种浩然正气的手法上,金义先生有时愤而疾书,直抒胸臆,给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痛快淋漓之感。诸如"何时诛丑类,疾呼盼天风。"(《天风》)"一派清风耻同俗,三尺霜刃能斩山。"(《书怀》)等皆是如此。《文心雕龙》里指出:"民生而志,咏歌所含"。用诗歌咏唱内心所蕴含的志向、情感,是诗词创作的一条铁定规律。金义先生在《雨夜偶书》中直言自己诵诗填词的根本原因:"吟诗无意比风雅,留住尘底百姓声。"为百姓发声、抒百姓之情、展百姓生活才是他写作的真正起因,而世清民富民安则是他的理想世界。故而,他看到百姓有苦受难,不免叹道:"叹何人曾见,南村父老,尚愁衣食"。(《水龙吟.孤愤》)并反问"谁解南山农父血,养肥醉生梦死人。"(《感事》之十一)
当然,金义先生深谙:文学作品须在"风清骨峻"的前提下,做到"词采华茂",方是最美之佳作。故而,他更常用借物喻人、以形赋理的艺术手法。他诗中的意象如"我是顽石本无才,能将大厦撑起来。"(《咏石》)顽石既喻己又喻芸芸众生,虽普通,却能撑起万丈高楼,其志向及底层百姓的力量皆蕴于其间。在《咏松》中他又以松自喻:"天风养浩气,霜月淄清穆。虬根破岩毅,铁干阅岁独。"令人想起建安七子中的刘桢所书《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两诗都用比兴手法写出了有理想有抱负之士守志不阿的节操,表现了他们"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意象与志向重合不是偶然,坚持理想、守持品德、矢志不移的正直之士古今相通。《咏鹰》中的"喙坚吞虫豸,爪利护兰荃",《咏胡琴》中的"秋老莫为叹,此物有天骨。"以及《咏仙人球》中"贞洁自固"均巧妙以意象绘自我形象,显自我之志、彰自我浩气。其意象准确、构思巧妙。用词含蓄,可谓词尽意未尽,意尽气难遏。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黄洲快哉亭赠张偓佺》中所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个人贵在心中有正气、刚正不阿、心胸坦荡、张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而这也正是燕金义先生诗词之魂。
金义先生浩然正气小者则表现在自律及对子女的教育上,他特别重视善良、正直、仁义、忠信、读书等美好家风的培养,而自己率先身体力行。他在《自咏》中说道:"歌风台下一书生,久餍诗书嗜笔耕。虽少逸才凭人笑,偏多正气直道行。"在志存高远、嫉恶从善、勤奋读写、努力工作诸方面为子女作出表率。同时他在《戒子》中告诫儿子应"数卷诗书养浩气,一腔忠愤恥炎凉。"嘱咐他们"叮嘱汝辈须记取,男儿莫做绕指钢。"严父慈爱之心、期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其正气、骨气、豪气正如前人所说"力透纸背,掷地有声。"质朴的诗风传达着刚健的情怀,其抒情的朴实、简明、干脆、直捷是诗形与诗情的契合。他还告诫女儿应"正正堂堂做事,不羡秋月春风。勤勤恳恳为大公,青史何须名姓。"(《谕长女乐》)其眷眷爱子女之心,拳拳传做人之情都让人感动与钦佩。其艺术手法采用了白居易所主张的"直书""核实","其事核而实,其言直而切。"更显示了渴望子女成为有文化、重品行、高志向、正己善人的人才的迫切心情。如此朴实、如此自然,不见"推敲"之功,更无雕琢之痕,但其深厚情意已表露无遗。此类佳作在金义先生诗集中俯拾皆是。这些巧思妙词虽然文字素朴、抒情叙事几乎不加掩饰,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他艺术上的欣赏,他的诗词格律之严谨、诗味之浓郁、意境之优美、内涵之深刻、用韵之准确、用词之得当、用典之精巧,不仅不阻滞他激情远志的表达,反而让人与其情感共鸣时陶醉于艺术之中。可以想见,他的这些有思想、有激情、有艺术的诗词是他调动了自己深厚的、丰富的生活、感情、思想、艺术积累,在激情难耐、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况下,用汗水、血水、心力、脑力所浇铸和凝聚起来的。
因金义先生的谆谆教诲,受他文字的影响,受这样浓郁的仁义礼智信、诗书传家久家风的熏陶,金义先生的子女也培育起崇高志向,历经奋斗而有杰出成就。其长女燕薇即可作代表。
虎父之下无犬女,燕薇幼小既喜读书、爱写作,并陆续有作品见诸各报刊。《梦开始的地方》即是其选集。它包含散文和小说两大体裁,而散文又有随笔、杂文、随感等多种形式,小说既有短篇又有中篇,显示了燕薇多方面的才华。文学创作是她的人生梦想:"文学的滋养与梦想原本一直是在相伴同行的。"(《滋养与梦想同行》)她的文学创作是与她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紧密联系的。而人生总是充满着鲜花和荆棘、希望与失望、喜悦与痛苦,这种强烈反差在她心中引发的动荡掀动她心灵深处的激情,使她不能自已,她要表达,、她要倾诉,她要把自己生命中的种种体验记录下来,她要告诉更多人生命的意义。她找到文学,而且从此她与文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真情挚情深情热情始终伴随着她的文学创作,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读者在她几乎每篇作品中都可以被这种激情所感染、所震撼。
燕薇文中之情既有对父母、子女的亲情,又有对朋友、同学、同事的友情,当然还有对丈夫的爱情。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句句真情的语言让人读来深刻体味到燕薇内心的善良、慈爱,倍感人间的温暖。《父亲的眼神》中写到自己考试成绩不好,父亲"失望的眼神"、教育自己时"希望的眼神"、渴望儿女绕膝时"期待的眼神"。而她从父亲一次次眼神中领悟到的是"博大深邃、感受慈爱亲情、了悟岁月沧桑"。该文选取角度巧妙,描绘细腻而真实。《家有小宝》与《温情的表达》则表现了一位慈母对孩子的疼爱、呵护、关怀与教育。前者把儿子的成长、母子离散写得温馨而滋润。后文则通过母亲的眼睛,传达儿子在幼儿园的活动与心灵的变化,两篇的情感都如行云流水,潺潺流淌着温润心田的清泉。《怀念姨母》是悼念之作,去世的亲人在她笔下形神俱活,而"时常于梦中梦见姨母"短短一句,包含多少扯不断、忘不掉的亲情。怀念好友林翊的《红颜》人物形象鲜明、描述生动,用类似小说的艺术手法追忆了林翊坎坷的一生,主人公的遭遇令人伤感,作者的友情让人赞叹。同是抒发友情的《好友陈坤》不同于《红颜》,它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决定陈坤命运的那个阶段的几个事件,在粗略的叙述中充盈着作者细致的情意。《女人的心思》是通过一次小小的误会,解读夫妻之间真情的培育,全文表面写夫妻矛盾,实则在抒夫妻恩爱之情。当然燕薇的情感还有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及对此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对读书和文学创作矢志不渝的情意。《梦开始的地方》叙写了报纸发表自己第一篇作品时的喜悦、兴奋情景,真诚坦率。不过燕薇之情并不全是温情,对社会上各种假丑恶现象的抨击流露出她血脉中同样流淌着父亲的正义、正直。正因为她对这个社会爱之深,她才会去揭示其"病灶",以期经疗救而成为健康、美好的世界。十一篇杂文皆是如此。而且它们都在描叙生活实事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形象化的议论,从而以个人的生活体验、以真善美的力量拨开了读者的心扉。
如果说散文的精魂在情感,小说的成功在人物与故事,这当然不错。但小说中作者灌注的情感因素同样不能忽视,而且它同样是小说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从审美需求看,还是从创美机制来说,文学本性,不论何种题材都在于情。即以小说而言,其凭借人物形象表现生活,而形象的属性在于情感,主人公本身是有情感的,他又通过具体可感的直观事物唤起读者的情绪,才能产生共鸣、感染等效果,所以小说家往往"因情入幻"才从文,"通情达理"才动人。《叶落无声》中的四个女主人公,钱容"多情却被无情恼",二次感情重创,终如枯枝上的败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白薇因痴情死亡,如被风吹落又任人践踏的落叶;梅由因私欲拾取客户存折,取钱后占为己有而被捕,似被虫蛀患上病斑的残叶,终不免掉入泥淖;"我"则结束了全身心投入的初恋,心如女尼,情海无波,如一片干枯的在北风中挣扎的黄叶。四位女性不同情感经历、不同命运归宿,但都是因情而始,因情而终。此小说同时写四个同等年龄的女性,难度较大,燕薇却写得从容,主人公们个性独特、形象鲜明,显示燕薇较丰富的生活及情感经历,较深厚的文学功力以及写作时对人物怀有的悲悯之心。而文后蕴藏着更深刻的内涵:她对主人公的生命意识不是简单的人生苦短、事业不遂、生活不顺、情感挫折的慨叹与无奈。而是进入了生命深层回落到现实时空和心灵本体的一种人生感悟,在她深深的叹息和独自的感伤中,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次思考。《距离》之好在于表面叙事中含有主人公隐秘的内心情感活动,办签证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外衣下有一颗深情的心,全文"留白"手法的处理较成功的。《雨》的难度在于情节单纯,燕薇予以直线叙述。很容易让人感觉单调无聊。而燕薇聪明靠主人公心理与环境的巧妙融合,即人们常说的情与景的交融吸引读者。
两个中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一位女性。《寂寞无边》中顾建秋事业的坎坷、爱情的破裂、家庭的不幸,其平凡而消沉的生活状态,颓废而无奈的情绪无不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顺理成章,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与个人、环境与情绪、集体与个体等相互影响的深层思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巧妙截取春节前后这个时间段,节日气氛与主人公心理情绪时而相融、时而相悖,相融时颇有鲁迅先生笔下《故乡》的味道,相悖时则让人想起《祝福》中的描写。殷寒枝工作上的不如意、与同事、丈夫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生活琐事,看似繁杂,实是人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实,看似平凡,却有较丰富的内涵。二部中篇小说都在努力让容易浮躁的现代人潜入自己平凡而丰富的生活中,让我们品尝人生、反省自己、洗涤心灵,启迪我们更有尊严、更有激情、更有意义、更和谐快乐地生活,让我们在深味生活的荒凉与孤寂中,更加珍惜真情和温情;让我们感性地深入生活,理性地认识人生,深切地观照世界,慈爱地对待他人,同时煽动起我们自己生命的内力,使其更有意义。有真情之人,才有真情之文,燕薇其人其文是也。正如魏晋名士王戎高唱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古有"苏门三学士",今有"燕家二父女",虎父燕金义先生的诗词功力深厚,学养渊博;凰女燕薇情真意重,表述细致,父女俩诗文相彰,令人称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