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叮叮腔是明末清初起源于徐州铜山利国一带的一种民间小戏,2008年被列为首批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孙倩是这个项目的唯一传承人。
本文的标题“步步踩着花儿的名”,以及文内的“一步两步莲花瓣、三步四步藕芽尖……十步开花到门前”等六个小标题,是叮叮腔经典剧目《站花墙》中主人翁王美蓉的一段唱词。孙倩曾把这一段唱到中央电视台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的“梦想微剧场”,获得铜奖,载誉而归。这不是孙倩第一次在央视舞台上演出,也不是她叮叮腔艺术展现的最好成绩。四十多岁的孙倩,演唱伴随她一路走来,“步步踩着花儿的名”,如今已然“十步开花到门前”。
04
☉七八步上转子莲
第四届“红梅奖”载誉归来,叮叮腔也渐为外界所知。
2011年10月28日,亚太民族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叮叮腔戏剧艺术团副团长孙倩随团长王振君作为正式代表应邀参加会议。有中国、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参会的有: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烟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王耀华及沁阳市市长魏新洪。
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团长王振君与叮叮腔研究学者刘勇共同撰写的论文《对叮叮腔历史与现状的思考》在大会宣讲、讨论。该论文对叮叮腔的起源、发展、一度衰落及当下传承发展状况,都作了深入探讨和精准论述。论文在“结语”中说:“叮叮腔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除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其文化价值,正是这种文化价值,才使得这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具有超越历史局限以及具有民族和国家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在文化形态上相互区别,从而形成文化的多元化。叮叮腔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生活在多个地域环境内的各民族群众不断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它是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不断综合积淀的结果,是集南北多种文化形态,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曲艺、说唱于一炉而形成的艺术品种,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徐州地区人民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当地人民群众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收到研讨会发来的邀请函,孙倩说她的心情特别激动。她说第一次走进北大校园的那一刻,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现在想想,这种自豪感来得莫名其妙。来到研讨会现场,和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坐在一起,那种幻化出来的自豪感竟然跑得无影无踪了,顿时又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是啊,我孙倩何德何能!都是专家学者,只有我和王团长是来自民间的草根。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土老帽,跟这个现场极不协调。外国专家的发言一句也听不懂。或者说我不是在听他们发言,而是在看他们发言,看他的口型和表情的变化。至于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连猜都无从去猜。即便是国内专家教授的发言,听得也是葫芦半片、云里雾里的。坐在那里,心情忐忑,浑身找不出一点自信来。
王振君团长和刘勇合作的论文宣读过后,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很多人觉得好奇,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形式的戏剧,从来也都没听过,就要我现场唱一段。听说要我唱,我的心就扑通扑通跳。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音乐,心情一紧张,竟不知咋办才好了。都还等着听,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没有乐器定调,调子一下子起高了,不过还好,好歹还是唱了下来。
她唱的是叮叮腔小戏《十八相送》中的“今日下山花正红”选段。唱到第一句末尾拖腔——最能体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特点——时,现场立即爆发热烈的掌声。对于那些外国专家来说,虽然听不懂孙倩唱的啥,但音乐旋律韵味儿,应该是能听懂的。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用解释,不用翻译,也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这个掌声,应该不是单纯的礼貌,而是叮叮腔的魅力所引发的直接反应。假如没有掌声的鼓励,孙倩自己都不知道会把这一段唱成啥样子。唱完以后,孙倩说她大脑一片空白:“现在都想不起来那一阵子在想啥。”
演唱结束后,在讨论发言时,孙倩听不懂外国专家在说啥,但她能从发言人的表情神态看出他们是喜欢叮叮腔的。会后,泰国音乐学者Dr.SupunneeLeauboonshoo女士拉着孙倩的手连连说:gouod!gouod!平顶山学院音乐系马志飞副教授、战友歌舞团老演员许讲真等人围着孙倩问这问那,表达了对叮叮腔的极大兴趣。但是,那时的叮叮腔研究还在初期阶段,网上也很难查到叮叮腔的相关资料。所以,叮叮腔对于他们来说,仍旧就像是一个谜。
这是孙倩第一次在外国人面前唱叮叮腔。即便不能说叮叮腔从此走向了国际舞台,至少可以说在国际戏剧学术舞台上,有了叮叮腔的最初展示。正是这次研讨会,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对叮叮腔的关注。
半年后的2012年5月18日,北京专家一行6人来到利国,对叮叮腔进行实地考察。当晚在叮叮腔大剧院举行了专场演出。19日上午,叮叮腔戏剧艺术研讨会在利国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王锦强所长,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毛继增、柯琳、苏和平教授,及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声乐理论专家许讲真等参加了研讨,并各自亲笔为叮叮腔写下了《鉴定书》。
柯琳教授的鉴定说:“叮叮腔音乐朴实,乡土气息浓厚,唱腔流畅优美。不仅有北方剧种的清新刚健,也兼有南方戏曲的秀美轻柔。表演分生、旦、丑等角色,语言以方言为主。悠扬的唱腔,浸透着微山湖宽厚博大的风采神韵,散发着泥土气息……叮叮腔应成为当地独有的文化招牌。”
许讲真说:“叮叮腔演唱生动活泼、质朴温醇、高亢爽利、简约顺畅,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深受欢迎。为了响应中央文化大发展的号召,积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值得大力扶持、倡导、发展。”
中国音乐泰斗毛继增教授说:“观赏了铜山县利国村叮叮腔(戏剧)艺术团的演出,感动人心,令我振奋。……在一个村里,这么多人观看自己本村的本地叮叮腔的演出,实在不易,我走了全国许多地方,看到这么多观众和不少本地的群众演员演出,这样精彩的节目,实属少见。”
北京一行专家的到来,使叮叮腔的挖掘整理、传播与传承等现实问题,进入了戏剧理论研究者关注的视野。
徐州剧作家袁成兰先生也参加了这次考察和座谈。袁成兰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在徐州市文化局任专业编剧40余年。在叮叮腔的挖掘整理以及创新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来,仅她任编剧的叮叮腔小戏就有《面试》《新媳妇过河》(合作)及《古驿情缘》等。在讨论过程中,她听到了专家们对叮叮腔历史现状的分析论述,认为叮叮腔的传承发展目前还有个宣传推介的问题,并表示要在帮助创作完成叮叮腔剧本的同时,策划出版一部汇聚叮叮腔研究成果的专著。2019年3月,由她主编,由王振君、闫四海、程世秀等人编著的《叮叮腔艺术总汇》即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叮叮腔的挖掘、整理,研究探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同年8月,叮叮腔小戏也被收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2012年8月,孙倩被《当代徐州》选为封面人物。
05
☉九九踩得十样景
从2004年开始,孙倩在王振君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致力于叮叮腔的挖掘整理、学习传承。十几年来,叮叮腔步履维艰,一步步走出利国,走出铜山,走出徐州到淮安,但始终没能走出江苏。直至2016年底,叮叮腔才在北京的舞台唱响。
2016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报名参展的74个代表队中,江苏有13支戏曲文艺团体参展。叮叮腔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进京参展的机会。
这次演出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梅地亚影视中心进行。孙倩他们参展的剧目是国家一级编剧、徐州剧作家袁成兰先生创作的《古驿情缘》。孙倩出演《古驿情缘》剧中的女主角春兰。这不仅是叮叮腔的首次进京演出,更是孙倩第一次走上北京的大舞台。看到参展现场高手云集,孙倩也不免心中打鼓。也是由于紧张,彩排时一脚踩空,人就顺着台阶滚下了舞台。她感觉是脚崴伤了,疼得半天没爬起来。被人扶起后,咬着牙,忍着痛,一声不敢吭,眼泪却流了下来。
刚摔倒时,她立即想:完了!完了!这咋办呢?如果因为这一摔不能上台咋办呢?叮叮腔一路走来,千辛万苦,终于有了在大舞台展现的机会,要是因我而失去了这次机会,许多人的努力都会被我葬送,我也就成了最大的罪人!我得站起来,只要腿不断,再怎么疼,我都得把这场演出拿下来。
还算好,第二天起来,脚踝虽然还在疼,她却一声不吭,忍痛完成了演出,《古驿情缘》演出一举成功,获得了优秀剧目银奖、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优秀音乐设计、优秀组织,以及孙倩的优秀演员等6个奖项。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74支参展队伍中,叮叮腔是唯一的业余文艺团体。
叮叮腔在北京唱响了!
2017年4月9日,应中央电视台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组的邀请,叮叮腔剧组由铜山区文化馆长带队,参加了“梦想微剧场”第二季的节目录制。孙倩主演的《站花墙》和《十八相送》博得现场观众和所有评委的一致好评,以三十多家参赛团体中唯一非专业团体的身份,获得了演出铜奖。
央视大舞台,的确是孙倩和叮叮腔老艺人的梦想剧场。他们无时不在想,能让叮叮腔在央视舞台上唱一场该多好啊!但是,这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个非常遥远的梦想。没曾想,梦想竟这样悄然实现了。孙倩倒是没觉得什么,在“中华颂”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捧得6项大奖后,就有央视“梦想剧场”栏目组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对于家乡的那些老艺人来说,这个消息来得有点儿突然。叮叮腔要上央视了,真是太好了!孙倩把这个消息告诉孙文荣老师时,孙老师激动得满眼含泪:“哎呀,做梦我都想不到,叮叮腔还能上中央电视台。孙倩啊,你给咱叮叮腔争光了。看你唱得那么好,我高兴啊!看到叮叮腔后继有人,我死也瞑目了!我年纪大了,上不了北京的大舞台了。你去,我支持你们,我把家里的羊卖了,给你们凑点儿路费。”望着满眼是泪的孙老师,孙倩也止不住流下泪来。
孙倩说:“第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心情那个激动啊,真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到底是中央电视台,门口还有安检,要不是因为叮叮腔,我哪有机会到这儿来。录制现场又大又漂亮,灯光、幕布,很大的摇臂摄像机,都是我没见过的。还有电视台安排的专业化妆师,再也不要捡人家的化妆品给自己化妆了,我也享受一回明星的待遇。专业化妆师的水平就是高,妆化好了,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怎么看怎么漂亮,比我结婚时化的妆还好看。”
这次录制了叮叮腔《十八相送》和《站花墙》两个经典选段。这也是孙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叮叮腔第一次上央视,评委团几乎都是第一次听叮叮腔,却一致对孙倩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又获得铜奖。随后,中央11频道多次播出这场比赛,更多的人知道了叮叮腔,欣赏了叮叮腔的美。几代叮叮腔艺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丰硕的收获。
叮叮腔一路走来,已经渐入佳境、花团锦簇起来。先是“红梅奖”,再是“中华颂”大赛的六项大奖。如今又通过中央电视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人们认识了叮叮腔,喜欢上了叮叮腔。孙倩的叮叮腔艺术之路,步步莲花,“九九踩得十样景”。雷声先生有诗赞曰:
一曲黄淮叮叮腔,惊悉中华已绕梁。
四百年来栖蔽驿,一鸣惊震诸梨行。
古驿情缘传佳话,伶人剧目名俱扬。
回马秋风寒料峭,醉归犹自带凝香。
06
☉十步开花到门前
叮叮腔亮相中央电视台,无疑是叮叮腔传承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叮叮腔便有过一次蓬勃发展的小高峰。
1960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州师范学院艺术专科班的学生在徐州观看了一场群众文艺汇演。节目中有来自利国寄堡大队的群众演员演唱的地方小戏叮叮腔,一出新编小戏《挑福》,立即征服了这些来自高等学府的艺术专科生。清新、优雅、委婉、优美的表演,是他们从来没看到过的。回校汇报给了老师宋寿昌,宋老师又向学院作了汇报。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后,宋老师便带着一帮学生来到利国,调查了解叮叮腔这门近乎失传的民间戏剧,第一次整理留存了正规的叮叮腔文字、图片、剧本及乐谱资料,汇集编成《叮叮腔》。
其后不久,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在南京举行,艺术专科班学生程世秀等人现编的叮叮腔小戏《花香万家》参加汇演并获得了一等奖。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陈光亲自为演员代表颁奖。随后,程世秀等人排演的叮叮腔传统剧目《十八相送》,由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音并在全省播放。随后,由徐州市副市长李贯一批示,在徐州戏校成立了“徐剧班”,拟将叮叮腔打造成徐州的代表剧——徐剧。非常不幸,鉴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徐剧班便在“调整”中被撤掉了。这门极具价值的传统艺术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幸得60年代的那一次抢救。每言此事,人们就会想起当年宋寿昌及程世秀这样的老师和学生,还有当时极具眼光和魄力的学院领导,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为今天的发展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晃五六十年。叮叮腔虽然历经风霜雨雪而不得繁荣,甚至几近湮灭,但由于其自身蕴含的生命力,却仍然艰难而顽强地活着。
近十来年,幸有本土文化学者王振君以及热爱叮叮腔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张冠书、方兴柱、黄广安等人的热心奔走、倾力付出,做实实在在的挽救整理工作,走访老艺人,培养新的传承人,整理资料,开展学术研究,像呵护脆弱的生命一样呵护叮叮腔。
孙倩与叮叮腔的相遇,无疑是孙倩人生中的一种幸运,但又何尝不是叮叮腔焕发青春的契机呢?
目前,孙倩作为叮叮腔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感到了肩上的担子无比的沉重。当然,一项文化事业,完全系于一人之身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去肩负事业发展的使命,事业的发展也将是落不到实处的一句空话。
孙倩从不了解叮叮腔,到了解了却不喜欢叮叮腔,直到后来喜欢并且爱上了叮叮腔,其间的过程似乎很简单,但在这简单里,却包含有难以三言两语说清道明的辛酸与无奈。命运使她与叮叮腔相遇,叮叮腔的命运,就是孙倩的命运。她与叮叮腔,也说不清谁离不开谁了,互相倾心,彼此死去活来吧。孙倩之于叮叮腔,已经不仅仅是热爱这么简单的问题了。除了热爱,还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传承人是要做传承的,不然,传承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叮叮腔是利国的骄傲,又何尝不是铜山的、徐州的、江苏的乃至中国的骄傲?中国的戏剧艺术百花园中,不可以没有这样一朵小花。这花虽小,一样有它开放的理由,也一样可以装扮姹紫嫣红的艺术百花园的春天。
这样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祖先们的创造,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传承下去,使其文脉不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然而,传承又是何等的艰难啊!
叮叮腔戏剧艺术团团长王振君先生说:“其唱腔轻悠绵柔,属南方戏曲的特点,唱腔中有音域的大跳形式,又属于北方戏曲高亢激越优点。叮叮腔是少有的集南北艺术于一身的戏剧种类,其无论是在文化层面上,还是在戏曲研究上的价值,都是不可置疑的宝藏。从令人着迷的艺术性和动人心扉的旋律,从表演程式的丰富变化和唱腔音乐的繁复曲折,某种程序上又给自身发展带来相当的难度,唱腔表演上的难学难记,也使她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不少的局限。”
叮叮腔难学、难教、难传承。这一点孙倩是最有体会的。她说:“叮叮腔是真难学。一开始,一句唱腔十天半月都学不好。幸好可以录音,我把老师的唱腔录下来,回家一遍遍地听,一段唱腔甚至能听几百遍。不仅难学,也难教。过去我是学为主,现在,我在继续学习的同时,还有教的问题。有位国家一级演员来学叮叮腔,一句唱腔反复教,教了一二百遍,谁知一开口,便又回到他的老行当去了。”
2013年,孙倩被批准为铜山叮叮腔代表性传承人。即便再难,她也得教,因为她身上有了责任和使命。
孙倩的叮叮腔教学,早在她被批准为传承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012年9月,徐州工程学院推行“非遗”进校园,她被邀请到学校教唱叮叮腔。每周一次雷打不动。从利国到工程学院50公里,一个往返就得2个多小时。因为是义务教学,她不仅一分钱的课时费也不收,自己还得搭上来回的汽油钱。但她打心眼里高兴。自从喜欢上了叮叮腔,自己在家唱着高兴,站在台上唱给人听她更高兴。如今还有人愿意跟她学,那高兴劲儿就更不用说了。三个多月的教学,总算有了收获,音乐系的四位同学,已经能把《梁祝》选段表演得像模像样了。在学校举办的“非遗”项目汇报演出中,小演员们俊俏的扮相、精准的唱念,以及举手投足、顾盼传神,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演出结束了,孙倩作为节目的指导老师被邀请上台讲话。她说:“我愿意无偿教任何一位想学叮叮腔的人。”话音一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次演出,无疑是孙倩叮叮腔传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脚印。
2020年8月的一天,我在利国见到了孙倩。说起这一段来,她说:“那个简短的讲话,并不是深思熟虑以后说出来的,也不是我写了稿子字斟句酌地念出来的,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往台上一站,自然就这样说出来了。这是我真实的心声,不要说别人听了感动,现在再看那段视频,我自己都会被自己感动。因为我现在还是这样想的——我愿意无偿教任何想学叮叮腔的人。只要你来我就教,你想学没有时间来,我找着你去教都行。现在,到处都办培训班,教学生收学费。我现在恨不得求着人家来学叮叮腔,别说收学费,只要不让我倒贴钱,我就很知足了。”
说到传承的艰辛,孙倩几度哽咽不能续言。
孙倩说:“现在传承难的原因很多,没有专业演员队伍是原因之一。再就是没有钱。过去村集体一年有上千万的收入,现在大不如以前了,没有钱,办啥事儿都难。就说叮叮腔吧,人家正忙着家里的活儿,你把人家叫来排练,不要说给报酬,至少得给人家买杯水喝吧。说个难听的,连买杯水的钱都没有来源。”
北京一行专家来利国调研叮叮腔时,有的专家分析了叮叮腔的生存环境,甚至不无担忧地说:“它也许会消亡。”
王振君团长说:“开始我搞叮叮腔挖掘整理,我有个亲戚,还是个领导干部,他跟我说,哥啊,回家抱孙子去吧,你弄这个干啥?听到这样的‘劝说’,心里不知是个啥味儿。咱认为叮叮腔有价值,是个好东西,但是人家不理解。好像咱做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再苦再累都不怕,不被理解是最让人难受的!”
王团长和孙倩还共同回忆起十几年前的一件事,说当时他们排了一场叮叮腔小戏,想到镇上的礼堂去演一场,既是对挖掘整理成果的检验,又是向领导进行汇报。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引起领导的重视。但是很不巧,礼堂不得空,说你们去学校看看吧,看看能不能在学校的礼堂演一场。本来是想演给领导看的,却被一竿子支到了学校。到学校也没演成,说学生都在上课,你叮叮咣咣的咋行?精心策划的送戏没送成功,王团长说:“想想就心酸。真是太难了!”
王团长说:“现在好了,国家又有新政策,对于戏剧的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承,都是有保障的。对于叮叮腔的前景,我还是乐观的。咱这的确是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基础在这儿了,随着这几年叮叮腔的名气越来越响,它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再加上中央也有这方面的精神,叮叮腔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大好时机。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了。今年(2020年)7月9日,利国中学刚刚成立了晨星剧社,叮叮腔引进学校,传承有条件了。”
铜山区文联姚建主席刚刚带作家采风团来利国采风,孙倩接待了他们。说到叮叮腔,孙倩还现场清唱了一段《梁祝》选段。姚主席听后很感兴趣,与她单独交流许久,探讨叮叮腔走出困境的路子,并邀孙倩专程到区里,具体商讨传承发展的有关问题。
如今“十步开花到门前”,叮叮腔的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也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面临着新的考验。孙倩的艺术之路还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