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热评

戏剧传承 —— 访谈 | 吴燕:以初心为墨,在梆子声里传承千年的韵味

发布时间:2025-8-3
内容作者:徐州市戏剧家协会

吴燕:以初心为墨,在梆子声里传承千年的韵味

吴燕,1976 年 12 月出生,女,汉族。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徐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1990 年考入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1994 年毕业后进入江苏省梆子剧团。曾向石小梅等名家学习,后拜燕凌为师。她主演了《母亲》《梦・红楼》等剧目,凭借出色演技荣获第七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金奖,还获得 “江苏省优秀十佳青年戏剧人才” 等称号。

本期专访,我们走进吴燕的戏曲世界,探寻她与梆子戏相伴的初心与坚守。

缘起:从 “怕吃苦” 到 “爱到骨子里” 的蜕变

记者: 吴老师,您的戏曲之路始于 1990 年考入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最初接触梆子戏时,有哪些让您至今难忘的经历?是什么让您在戏曲行业低谷时选择坚守?

吴燕: 说起来挺巧的,小时候就爱唱歌跳舞,1990 年考上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戏曲表演班,才算真正 “认识” 梆子戏。但一开始真是 “怕” 啊 —— 基本功训练太苦了。那时候每天练压腿、踢腿,膝盖和小腿肚全是淤青,下楼都得倒着走,疼得直咧嘴。更难的是唱腔,梆子戏的板式太多了,二八板、慢板、流水板、非板、垛子板…… 不同的板式要配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比如表现焦急用流水板,抒发悲恸用慢板,得把这些 “规矩” 刻进骨子里。1994 年毕业分到江苏梆子剧团,刚好赶上戏曲行业下坡路,演出特别少。身边好多同学都转行了,我也动过念头。是师父燕凌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你既然喜欢、热爱这行,就不能因为一点波折就放弃。不然这几年受的苦、学的东西,不就白搭了?” 这话像钉子一样扎在我心里。后来她总鼓励我参加比赛,不是为拿奖,是为 “练胆子、磨本事”。

印象最深的是拿江苏省红梅奖金奖那次。那时候工资不高,我老公开车送我去南通比赛,来回路上就吃了一桶方便面,夜里赶路的时候,困得睁不开眼就互相掐胳膊提神。但拿到金奖那天,觉得所有苦都值了 —— 不是因为荣誉,是觉得自己的戏被认可了,这门手艺没白学。从那以后就打定主意:这辈子就跟梆子戏耗到底了。

表演之道:让刚劲梆子与多元表达共振

记者: 您的表演以 “刚柔并济” 著称,既保留梆子戏的高亢刚劲,又融入其他剧种的细腻。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您有哪些坚持?

吴燕: 徐州梆子的底色是 “刚”—— 唱腔高亢激昂,节奏明快,动作有股子力度感,但戏曲不能一直 “硬邦邦” 的,得跟着观众的感受走。后来尝试跨剧种融合,是受《梦红楼》的启发。《红楼梦》本身是细腻婉约的故事,用传统梆子戏的 “刚” 来演,就像用铁锤敲绣花针,不对味。我们就琢磨着加些南方戏曲的柔美,比如身段收着点,靠轻柔的手势、碎步传递情感,唱腔里也揉进昆曲的婉转。

但创新不是瞎改。比如《母亲》里,我们加了西洋管弦乐和合唱,可梆子戏的 “骨” 不能丢。饰演范大娘得知儿子牺牲时,那段唱腔先用了梆子的 “垛子板”,字字如刀,接着转入慢板,混着圆号的低沉,把悲恸往深了推 —— 观众说 “既听得见梆子的劲,又品得到心尖子的疼”,这就是我想要的:新东西是 “肉”,传统是 “骨”,缺一不可。

作品里的坚守:从《母亲》到《梦红楼》的温度

记者: 您的代表作《梦红楼》用 360 度环绕 LED 屏呈现动态场景,《母亲》聚焦现代题材,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后有哪些考量?

吴燕: 《梦红楼》最初争议挺大的。有人说 “梆子戏演《红楼梦》,不合适“,还有人担心数字技术会盖过戏曲本身。但我们想,年轻人不爱看戏曲,可能不是戏不好,是 “看不懂”—— 大观园的四季流转、太虚幻境的空灵,光靠演员比划,现代观众很难感受到。所以我们用了 360 度 LED 屏,当演员走圆场时,屏上的桃花跟着落,荷叶跟着摇,虚实结合着讲故事。有个 00 后观众说:“原来戏曲里的‘意境’,能看得这么清楚。” 这就值了 —— 技术是 “桥”,不是 “墙”,能让更多人走到戏曲跟前,就行。《母亲》则是想让梆子戏 “落地”。范大娘是个普通母亲,丧子之痛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情感。我们在唱腔里加合唱,用小号、圆号铺底,就是想让这种痛 “更实在”。戏曲不光能演帝王将相,也能演身边的你我他 —— 让观众在戏里看见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

传承之责:让梆子戏走进年轻心里

记者: 作为徐州梆子非遗传承人,您既要登台表演,又要带学生、进校园。在传承中,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吴燕: 难,但有办法。首先得 “接地气”。我们进校园搞体验课,让学生穿戏服、画脸谱,教他们唱几句简单的梆子调,再跟流行音乐相结合。带学生时,我不只想让他们 “会唱会演”,更要 “懂戏”。排新戏前,先讲历史背景、人物性格,说到底,传承不是把戏曲当 “古董” 锁起来,是让它活在当下。就像师父当年教我那样,既要把板式、身段这些 “老规矩” 传下去,也得让年轻人觉得 “这门手艺跟我有关”—— 这样,梆子戏才能往下走。

寄语:给年轻戏曲人的 “守艺秘诀”

记者: 对于想投身地方戏曲的年轻人,您最想分享什么? 

吴燕: 第一,别怕吃苦。戏曲的 “功”,是疼出来的、累出来的,压腿压到哭,练唱练到哑,这些都是必经之路。但等你在台上一个亮相、一句唱腔能让观众叫好时,就知道这苦有多值。

第二,别守着 “老本子” 不动。传统是根,但得发新枝。看看现在的观众喜欢什么,想想怎么让老戏 “说人话”,比如用短视频拍一段梆子戏的小片段,用流行旋律改改唱腔 —— 创新不是背叛,是让更多人听见它。

第三,相信戏曲的力量。它能让你在台上体验百种人生,也能让台下的人跟着笑、跟着哭。我常跟学生说,咱们演的不只是戏,是祖宗传下来的 “情” 和 “理”。只要这东西还在,梆子戏就不会消失。

实习生:张明杰 燕炳竹 韦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