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热评

戏剧传承 —— 访谈 | 杨诚:从科班到舞台,从传承到创新

发布时间:2025-8-4
内容作者:徐州市戏剧家协会

从科班到舞台,从传承到创新:杨诚与柳琴戏的蜕变之旅

江苏省柳琴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柳琴戏非遗传承人,徐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徐州市文联“优秀文艺人才”。师从张忠引、李兴亚、厉仁清。2006年拜柳琴戏表演艺术家朱树龙为师,成为柳琴戏厉派第三代传人。擅演剧目有《走娘家》、《喝面》、《白蛇传》、《书馆会》、《铜台会》、《灵堂花烛》、《哭坟》等。主演新创剧目《鸭鸣湖畔》、《矿湖情缘》、《血色秋风》、《彭城儿女》、《柳琴姑娘》、《窑湾往事》、《口罩后面是春天》等,屡获国家级、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等,个人曾多次荣获苏鲁豫皖拉魂腔大赛金奖、江苏省戏剧奖·红梅奖、省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中国宜兴梁祝文化艺术节,获“红梅金花”等。曾被国际旅游文化小姐中国赛区执行任命为“执行主席”,入选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多次赴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参加交流演出,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及海内外嘉宾的赞赏。 

一、传统根基与师承脉络:艺术创新的源头活水

记者:杨老师,您1996年进入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系统学习戏曲的“唱做念打”,这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为您后来的艺术创新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杨老师:作为科班戏曲演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基本功,在徐州艺校四年的训练为我演绎柳琴戏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从县区十几岁来到徐州,当时国家包分配,竞争激烈,有幸得到剧团老师规范教学,以及厉仁清(厉派创始人)、张忠引、李兴亚等柳琴戏老艺术家的指导。在戏校四年期间我排了很多折子戏,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到单位后,在领导培养下,让我从戏校学生成长为院团骨干演员、主演,演了几十部大戏和很多折子戏。

记者:2004年您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朱树龙为师,在吸收师父表演技艺的过程中,是如何确定“融入个人创新”的方向的?您如何看待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杨老师:在师傅言传身教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身老家的见闻、嗓音等个人条件,吸收师爷爷、师傅及其他艺术家的优点,融合自身表演天赋进行创新。我认为戏曲需传承、守正且创新。守正是指柳琴戏要保持地道本色;创新是为适应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柳琴戏,我在守正基础上做一些小创新,目前仍处于学习过程中,深知创新不能偏离根本。 

二、剧目创作与表演实践:传统形式的多元表达

记者:从现代题材的《口罩后面是春天》,到传统或改编剧目《大上寿》再到抗战历史剧《彭城儿女》,在表演不同类型剧目时,您如何用柳琴戏的形式表现当代生活场景或红色历史故事?

杨老师:不同题材的剧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口罩后面是春天》是现代抗疫题材剧目,属于现代戏,城市化动作少,更加注重展现年轻人的奉献精神,表演时更贴近生活;《大上寿》是传统戏,又名《灵堂花烛》。传统戏城市化动作多,一招一式规范,有前辈和师父的示范、讲戏,表演起来得心应手;《彭城儿女》是抗战历史剧,在塑造地下党周林这一真实人物时,我摒弃过去红色题材过于口号化的表演,注重真实感,比如受刑后的身体姿态体现疼痛,但内心展现共产党人的无畏,让观众产生共鸣。

记者:《姊妹易嫁》在2024年南京博物院小剧场演出中深受欢迎,这部改编自蒲松龄作品的剧目,您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更贴合现代观众的观剧需求?

杨老师:我在剧中饰演毛纪是个状元,落魄时通过语言、身体姿态、走路方式等展现穷生形象;穿上官衣后,台步、语言等体现官生的大气、帅气,符合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特点。

现代观众喜欢善的、结局好的内容,该剧以圆满结局获得观众认可,我通过形体、对话、唱腔的相互试探等呈现,让毛纪和妹妹之间的感情更加自然流畅,让观众产生共鸣。 

三、艺术本体创新:唱腔与表演的突破及价值

记者:您的唱腔融合了通俗歌曲的气声,更具磁性,也更符合现代人的视听审美。这种唱腔创新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何处?您认为这种创新唱腔在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老师:我最早喜欢声乐,参加过全国、华东、淮海经济区等多个赛事并获奖,受通俗唱法影响,便将气声、齿音等融入柳琴戏。这样的创新让柳琴戏更“洋气”、更好听,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欢,促使他们走进剧场,为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也能为学员提供更多演唱元素和技巧,丰富表演可能性。

记者:您主演的折子戏如《喝面叶》《断桥》等,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是否在表演细节或呈现形式上进行过创新?传统折子戏的创新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江苏省小戏小品大赛中,您凭借折子戏获得优秀表演奖,当时的参赛经历对您之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杨老师:在表演折子戏时,我们借助声光电、舞美技术、服装、化妆等现代元素,改良传统形式,让表演更具吸引力,使审美更贴合观众。传统剧种的创新空间主要体现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沉浸式、互动式演出等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目前我们也在进行相关实践。这次参赛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更坚定在柳琴戏传承道路上的责任与担当,激励自己做好传承工作,将柳琴戏传递下去。 

四、传承推广与人才培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

记者:在柳琴戏的传播与推广中,您尝试过哪些创新方式?例如,结合新媒体平台、跨界合作或面向年轻群体的互动形式等,这些尝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杨老师:我尝试过自媒体,与网红、民间艺人互动,包括打PK等,虽作为专业演员可能不如民间艺人放得开,但这些都是有益尝试。我还在徐州市国潮汉风馆回龙窝小剧场,结合《喝面叶》陈士铎的IP形象进行互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关注,让他们了解到江苏柳琴戏这一国家级非遗,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记者:作为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您和江苏省柳琴剧院是如何解决传承和创新柳琴戏这一非遗文化中面临的难题的?

杨老师:从剧院层面来看,院长带领招收24名年轻学员,他们承载着江苏柳琴戏的未来,为柳琴戏的未来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我个人层面来说,立足当下,做好本职工作,演好每出戏、塑造好每个角色,坚持练功不松懈,每天提前到岗活动、练唱。另一方面,我会在老艺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借鉴豫剧、越剧、京剧等其他剧种的优秀之处,只要适合、观众喜欢,不排斥,都可吸收来丰富柳琴戏,逐步克服难题。 

记者: 您在举办培训班、讲座时,会如何设计课程内容?针对年轻学员,会用哪些方式激发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对于年轻的柳琴戏从业者,您最想传递的经验和建议是什么?

杨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会先让学员听经典柳琴戏唱腔,了解柳琴戏;再分块讲解,包括剧目、剧本、发展历程等,对爱好者由浅入深教学,从简单唱腔教起,和他们共同鉴赏艺术家作品。我会让他们接触更优秀、表演成熟的作品,通过老艺术家成名作及自身较好表现与学员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相信通过训练可以做到。希望他们坚持初心,弘扬发扬柳琴戏,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努力练功、好好练唱,多看、多学、多问,力争成为优秀柳琴戏演员。

实习生:程喆 燕炳竹 韦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