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热评

访谈 | 董瑞华:在守正创新中奏响地方音乐的时代强音

发布时间:2025-8-5
内容作者:陈聪

   董瑞华(男)(1952-)中国音协会员,国家一级作曲。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作曲专业。现任徐州爱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徐州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徐州工程学院音乐学教授,曾任江苏省梆子剧团业务团长,徐州教育学院,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徐州市音协副主席,政协徐州市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硕士生导师。



   担任作曲的作品有歌舞剧《运河四季》(徐州市歌舞团演出)等三部,舞蹈音乐《烙馍馍》(获江苏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节作曲金奖)等若干,器乐曲《剪窗花》(获文化部优秀新作品奖)等若干,以及大量歌曲,综艺晚会音乐等,其中多次获省、市级奖项,并曾为两台交响演唱会编曲配器(江苏省交响乐团演奏)。另曾在五十余台戏曲作品中担任作曲,其中含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第十八届的获奖作品,及大量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同时独立完成了《徐州戏剧史》中音乐部分的撰稿(含江苏梆子,江苏柳琴,徐州四评调,徐州叮叮腔等四剧种),及《徐州琴书》一书音乐部分的撰稿。在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中,曾被评为优秀编辑。



一、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坚守中探索突破 

 记者:董老师,您在创作中曾尝试在传统戏剧音乐中引入电子音效,比如《梦红楼》的创作,当时是如何平衡传统戏剧元素与现代技术的呢?

董瑞华:核心原则是不破坏本剧种的风格。电子音效的优势在于营造虚幻、梦幻的场景,比如神仙降临这类情境,单纯的民族乐器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但要明确,电声乐器是“辅助”而非“主导”,尤其是唱腔部分必须保留剧种本真,场景音乐则可更灵活——只要不影响剧种或民族风格,就能用丰富的音色增强表现力,甚至凸显时代感。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更灵活。以我们徐州地方戏为例,速奏乐器常用“半壶”,民乐队配置也没有固定模式。场景音乐的乐器选择则更自由,比如为了表现特定时代,可借用标志性音调——像《大红灯记》用《大刀进行曲》体现抗战背景,用《解放军进行曲》交代时代,这些都是为了让音乐更贴合场景和人物。

 二、创作的根基:坚守特色,技法为翼 

记者:创作新剧目时,您认为最需要坚守的核心是什么?应秉持怎样的态度? 

董瑞华:首要任务是保留本剧种的特色,这是“根”。在此基础上,才能用作曲技法拓展——比如旋律发展、音乐结构设计、配器等手段。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只懂剧种风格不懂技法,作品会僵化;只炫技法不懂风格,则会失去灵魂。 

记者:您的作品如《运河四季歌》充满徐州地域特色,是如何从本地民俗和历史中汲取灵感并转化为音乐语言的? 

董瑞华:没有诀窍,就是“深入学习、积累素材”。所有成功的地方音乐创作,都离不开对本土音乐的深耕。我写徐州的作品,必先研究徐州民歌、梆子戏、柳琴戏,甚至民间小调,从这些素材中提取与创作主题匹配的动机进行发展。 过去的作曲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雷振邦为《冰山上的来客》创作时,专门到南疆体验生活两个月,收集新疆民间音乐。我们本地人虽有地利,但同样需要主动“输入”——先懂,才能“输出”有地方味的作品。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一些过于追求“现代派”“无调性”的创作倾向? 

董瑞华:我不赞同这种脱离大众的做法。这些技法在院校里或许有研究价值,但缺乏旋律性的作品在社会上没有市场。音乐创作不能为了“与国际接轨”而丢掉民族根基,地方音乐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三.剧种创作的密码:风格为体,个性为魂 

记者:为徐州梆子戏、柳琴戏等剧种创作时,如何既体现剧种特色,又让观众产生共鸣。

董瑞华:第一步是“准确把握风格”——你写的必须是“徐州戏”,这需要深入了解剧种的唱腔、节奏、情感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用作曲手段丰富它,比如通过旋律设计强化人物个性或剧情张力。观众的共鸣,恰恰来自于“熟悉的陌生感”:既认出剧种的魂,又感受到新意。 

记者:您在大型历史剧《大运河畔户部山》中,是如何用音乐塑造人物和时代的? 

董瑞华:这部剧以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徐州大户人家的城市生活为背景,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女性。这个人物有气势、不妥协,我特意借鉴了京剧的旋律风格来塑造她的气质,让音乐与人物的身份、性格贴合。 同时,音乐必须呼应时代场景——剧中人物服装偏洋气,音乐就不能太“土气”,否则会与画面脱节。这和我之前写《母亲》完全不同:《母亲》讲的是淮海战役中的农村大娘,音乐就要突出淳朴与坚韧,用唢呐等乐器表现她的柔情与革命意志,两者的音乐形象反差很大,因为人物和时代背景完全不同。 



四.育人之道:厚积薄发,精准表达 

记者:作为老师,您指导学生音乐创作时,最看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董瑞华:三点缺一不可:一是对本剧种音乐的深入掌握,这是基础;二是扎实的作曲技法;三是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创作不能浮于表面,要能深刻、准确地表达主题。 

记者:您鼓励学生从本土文化中找素材吗?对他们有什么具体建议? 

董瑞华:徐州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整理了大量民歌,戏曲中也有很多优秀唱段。建议学生先“输入”,——多听、多看、多学这些素材,再用自己掌握的技法“输出”,即便是再创作,也必须建立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 

记者:学生创作中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纠正? 

董瑞华:最常见的是情绪表达不准确、音乐形象模糊。比如描写“欢快”,军人的欢快与农民的欢快,旋律特征完全不同;知识女性与村姑的情感表达,也绝不能用同一套曲调。 我会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他们明白:音乐形象必须与人物身份、情绪特质绑定。就像《春节序曲》能表现百姓的狂欢,但用来表现军人的昂扬就不合适——准确,是音乐创作的生命线。

五、传承的使命:让地方音乐活在当下 

记者:您为徐州马可合唱团创作了不少作品,对这个团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董瑞华:马可先生是人民音乐家,合唱团应以他的精神为引领,在队伍建设和曲目选择上,既要传扬民族文化、本土特色,也要突出革命性和时代性,让徐州的音乐故事能一直唱下去,唱出新的生命力。 

结语:从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到地域特色的深耕,董瑞华的创作与教学始终围绕“守正创新”展开。他用作品证明:地方音乐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让其与时代对话——这或许就是地方音乐永葆活力的密码。                                                                         

                                                                                                                            实习生:燕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