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原徐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江苏省梆子剧院书记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梆子国家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劳动模范。她出身梨园世家,师从“武旦皇后”王芝泉,戏路宽广,兼擅多行当,是徐州梆子领军人。主演《华山情仇》《母亲》《大运河畔·户部山》等30余部剧目,塑造三圣母、范大娘等经典角色。获文化部全国梆子剧种汇演优秀表演奖、江苏省“文华大奖表演奖”等多项荣誉,举办徐州梆子大型交响乐演唱会,出访奥地利、日本等国获赞誉。还担任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获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初心如磐:艺术道路的坚守与抉择
记者:燕老师,我们知道您出身梨园世家,又师从名家,在戏曲舞台耕耘数十载,并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特别想请您回顾一下您的艺术道路,最初是什么让您如此坚定地选择了戏曲,尤其是徐州梆子这条道路?
燕老师:我出生于梨园世家,又成长在徐州丰县,梆子戏是这里的本地戏,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戏曲有着天然的热爱。我母亲是徐州地区四平调剧业务团长、主演,爸爸是剧团乐队主弦,从小对我影响很深,我坚定选择戏曲这条路,既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更希望能用心传承好徐州本地戏,觉得既然选择了戏曲这条路,就一定要一心一意走下去。
以剧为媒:作品背后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思考
记者:燕老师,了解到您近年来主演的现代戏《母亲》广受好评, 您为什么会选择创作《母亲》,选择这个题材的有您哪些深意和思考
燕老师:《母亲》是红色题材,反映淮海战役,希望大家不只是知道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能了解到徐州的战争文化,刚好反映战争题材的现代戏剧作品并不多,恰逢淮海战役70周年,选该题材是希望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能铭记历史,感谢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奉献,为了维护党为人民取得的胜利成果,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把三个儿子送上战场,我们不能忘记战争中普通百姓的付出。
记者:您参与的《大运河畔·户部山》系列,是以徐州本土历史文化为背景。在创作和演绎这类清装戏时,您和团队如何平衡历史真实、艺术表现力与满足当代观众审美及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这部剧对地方文化认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燕老师:江苏省梆子剧院是国家艺术团体,是宣传党的文化阵地,引领党的文化宣传。近些年来我们剧院致力于打造徐州地方名片,户部山承载了徐州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是徐州的一个文化地标。我们选择以清末民初为运河沿岸重要地标,历史文化厚重,聚集了有文化、知识、财富的人群的户部山为题材,挖掘其代表性的大运河沿岸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第一代徐州铁路工人及徐州爱国商家情义担当的徐州人事迹,尤其聚焦当地商家的爱国与家国情怀。通过讲述类似“民营出资津浦铁路以避免外国资本独占”等事迹,反映当时徐州民营资本、儒商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薪火相传:传承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突破
记者:燕老师,您现在作为徐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肩负着引领徐州梆子剧种发展的重任。基于您对剧种现状的深刻理解,未来5-10年,您对于徐州梆子戏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努力方向是什么?
燕老师:徐州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身为徐州市戏剧家主席,希望能为徐州梆子培养一些继承人,2020年由我主抓招了一批梆子班学生,和江苏省模特艺术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在校期间还送一批学生去中国戏剧学院进修,学生们都有着很好的势头。今年已经开始实习,并且获得一些成果,如中国戏剧小梅花奖,江苏省“小梅花”奖,成为徐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今年在我的倡导下,又联合招生了第二批梆子班学生。徐州梆子在未来10年,20年不需要担心继承人的问题了。这对其他剧种继承人的培养有着启发意义。
记者:注意到您目前在模特艺术学校里面有一个梆子戏剧传承班。您将戏曲艺术家的背景融入模特艺术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您认为这种跨界尝试,在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形体气质以及普及艺术教育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和实践经验可以分享?
燕老师:梆子戏剧传承班对于非遗传承的保护、培养戏曲人才以及学校孩子的指导有着很大作用。这是我们和模特艺术学校的校企联合办学,我们剧院负责提供师资,传授戏剧知识,对学生的演出进行编排和指导。通过在模特艺术学校开办梆子戏剧传承班,学生了解到非遗文化梆子戏的独特艺术魅力。学生们在参与演出时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融合,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能纠正不良体态,培养优雅气质。
记者:您也是江苏省“名师带徒”计划的重要参与者,您认为这种模式在解决传统戏曲传承人的问题上,关键的成功要素是什么?您在实践中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来推动徒弟的成长?
燕老师: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首先是对“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这一戏剧固有传统模式的传承,是对老祖宗文化的传承,其次,传承传统戏曲文化是我们作为师父的责任,要对国家负责、对剧种负责。在实践中,我们通过系统培训,帮助青年演员提升演技,我的徒弟吴燕通过《母亲》这出戏成功的从小生跨行到老旦,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记者:作为国家级非遗徐州梆子传承人,在数字化时代,您和江苏省梆子剧院在传承方式上有哪些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燕老师:近些年我们和江苏开放大学有合作,我也是江苏开放大学戏曲班教授,和他们的合作,帮助我们剧院的青年演员解决了文凭,提高了文化修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获得戏剧理论知识的平台。江苏开放大学通过建立戏曲数字化档案馆进行保护。虽然江苏省梆子剧院在数字化硬件方面虽有所欠缺,但我们也进行了艺术档案,剧目(包括剧目生产、剧目资料、挖掘非遗资料)以及名演员资料的保护,有纸质档案,U盘,以及电脑存档三种形式。
记者:您导演和编排的《梦·红楼》等梆腔音乐情景剧如何结合沉浸式体验与文旅场景?这种创新对地方戏曲参与文旅产业升级有何示范意义?
燕老师:《梦·红楼》是在剧团领导的支持下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剧目和尝试,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我取名为梆腔音乐情景剧。为了更好的与文旅融合,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演出在传统戏曲唱腔基础上,融合梆子戏的独特韵味与现代沉浸式体验,音乐上有创新,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多维度,扮相上选用最年轻最美的演员,用大家最熟悉的情节,用最简练的方法赋予最感人的情感,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当代诠释与艺术升华。我把梆子戏那种很‘硬’的、‘梆子给它‘破’了一下,有的地方就不用梆子尽量多用音乐
破圈传主要播:让地方戏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记者:您之前带着梆子戏出访奥地利、日本等国演出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您如何调整梆子戏的表演形式以适应国际舞台?这对推动梆子戏走出去有何启示?
燕老师:我带的剧目是外国人很喜欢的,动作性很强,里面有很多武功和唱段,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是有很强的可看性,我表演的是《劈山救母》,里面有双剑和大斧子以及很多武打动作,能看到中国的真功夫,让他们感到很新鲜,外国人很喜欢看,戏剧情节上我们有提前翻译的内容,再与我们表现的内容相结合,很受外国人欢迎。出国表演就应该携带可看性强,武功动作戏多的剧目,不能只唱文戏。
记者:徐州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如何在保持其独特韵味和核心技艺的同时,吸引更广泛、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这和您选择在矿大等高校首演新剧是否有关?
燕老师:我个人向来喜欢创新,自从获得梅花奖后,就一直致力于徐州梆子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我特别看重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有文化、有见识,让他们爱上梆子戏,这个剧种才能更有生命力。所以我连续多次选择在矿大演出,就是希望能赢得年轻大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特别是《母亲》《大运河畔·户部山》这部戏,确实受到了矿大学生的欢迎,也让他们借此了解了中国戏曲,以及徐州这项珍贵的非遗文化。
扎根大地:艺术服务人民的价值回归
记者:您荣获了“江苏省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这是很高的荣誉。在您看来,专业艺术家深入基层、参与文艺志愿服务,对于艺术本身的发展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志愿服务经历,可以和我们说说吗?
燕老师:最美志愿者是很高的荣誉。我们在社区,学校进行公益演出,不仅可以实现演员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向大家宣传戏曲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用徐州梆子讲诉本地故事也能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去年,省剧协在徐州睢宁举办了一个向小孩普及戏剧的公益活动,孩子们对戏曲的理解和对戏曲的呈现让我很受感动。
寄语青年:坚守与创新的辩证之道
记者:最后,燕老师,对于那些热爱戏曲,有志于投身戏曲事业的年轻人,您最希望传递给他们关于职业精神、社会责任以及艺术追求的核心建议是什么?您期待他们为戏曲的未来带来哪些新的可能?
燕老师:戏曲的基本功没有捷径,需要日复一日的在练功房里打磨。不必想着做惊天动地的创新,先吃透戏曲的传统,再想着创新。我曾在江苏建筑学院开过两期培训班,挑选了20多名男生和20多名女生,教他们唱梆子戏,他们都学的很认真,很努力,唱的有板有眼的,最后在校园文化节上演出,很成功。向大学生宣传梆子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别人问起的时候能说几句,能开口唱几句,就是我很大的收获了,只要多一个人听,多一个人学,戏曲的未来就有奔头。
实习生:程喆 燕炳竹 张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