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鲁豫皖交界的广袤土地上,柳琴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着一方百姓。作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晓红的名字与柳琴戏紧密相连。出身梨园世家、六代传承的她,不仅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更肩负着传承与振兴柳琴戏的重任。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王晓红老师,聆听她的艺术人生与传承心声。
王晓红:国家级非遗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柳琴戏剧种首位)。出身梨园世家,主攻文武花旦,戏路宽、行当全、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唱腔韵味儿十足,故有“拉魂”之美称。她把“拉魂腔”的拉魂唱腔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那种一开口就会满堂喝彩的“名角”魅力。主演《枣花》、《走娘家》、《孽海花》等剧目,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除梅花奖外,还曾荣获文化部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奖项。多次登上央视及全国舞台,显著提升了柳琴戏的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公认的剧种领军人物,为柳琴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梨园沃土育新苗:艺术生命的启蒙与绽放
王晓红老师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庭环境的深厚滋养。她坦言,自己从小就是在母亲唱腔的熏陶下、在老一辈艺术家演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柳琴戏,可以讲就是妈妈哄我睡觉的'儿歌'”,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让她童年时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痴迷:对着大衣柜的镜子模仿表演、随时随地“走哪唱哪”、甚至能将看过的戏词唱腔过耳不忘。“妈妈曾经说过,我就是为戏而生的吧,比一般的小朋友和演员接受得快,有悟性。”儿时被导演老师们点名“来一段”的经历,以及老艺术家们因其生动演绎戏中人物而赠予的“小绰号”,都成为她艺术道路上温暖的注脚。
这份天赋与热爱,最终在舞台上结出硕果。2005年,王晓红老师凭借在新编现代柳琴戏《枣花》中精湛的表演,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部戏是根据真实革命故事改编的剧目,讲述了剧中人物“枣花”忍辱负重、支撑家庭、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王晓红塑造的枣花,从十五六岁的少女一直演到九十多岁的老人,时间跨度长达七十余年。
“这出戏的难点,就在于年龄跨度的真实呈现。”王晓红回忆道。不同于古装戏有程式化的动作辅助区分行当(花旦、青衣、老旦),现代戏要求表演更贴近生活、自然流畅。尤其演到九十多岁的老妪时,年轻的她面临着巨大挑战。化妆老师们尽力在造型上贴近,但更关键的是人物神韵的把握。为此,她每天清晨到公园、云龙湖畔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细致观察老人的眼神、动作、体态,“弓着腰”去体会那种苍老感,回家后再反复揣摩练习。在唱腔处理上更是大胆创新,将枣花老年段的唱腔改用男腔演唱,以符合人物年龄特征,这在柳琴戏女腔高亢明亮的传统基础上是一次重要突破。
她的努力获得了高度认可。“江苏省文化厅的厅长看完戏后说,‘小红啊,你年轻的时候演得很自然,没想到你老年演得这么像,感觉你以后老了就是这样子的。’”这份肯定,让她倍感欣慰。《枣花》的成功是集体的智慧结晶,“这个梅花奖呢,也不是说我自己的,是整个团队的,是整个柳琴界的。”她强调。当时年仅30岁的她,成为整个柳琴戏剧种获得梅花奖的第一人。
二、薪火相传路漫漫: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二字对王晓红而言,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原来不是国家级传承人的时候,人家问我,我就讲,不问我,也可以不去讲、不去做。但一旦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份责任在你身上,你就有必要去传承,要利用各种手段去传承。”
她认为“传”是往下传,“承”是继承。“你要把好的东西、老的东西学到自己身上继承下来,你才有资格去传承。”目前,她有两位正式徒弟,还有几位在考察中。她坚持“德艺双馨”的标准,收徒不仅看艺术潜质,更重人品德行。除了徒弟,她的学生遍布各地。自2018年起,她持续受邀担任山东临沂大学柳琴戏非遗传承班、研修班的授课教师,一批批学员在她的指导下成长。此外,她还与众多票友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在家中或通过其他方式指导他们唱段。
然而,王晓红也清醒地认识到柳琴戏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大的困难点就是青黄不接,没大有年轻演员。小的好像也都40多了。”剧团新培养的一批学员还在省戏校培训,至少需要五六年才能登台。“培养一个好演员非常不容易,”她感慨道,“不是每位演员都能达到顶峰,需要天赋、努力和舞台实践的长期积累。”她指出,当前院团改企后演员待遇偏低等现实问题,也使得一些年轻演员为生计分心,难以全身心投入艺术钻研。“他们要养家糊口呀,不能喝西北风啊……你也不能怪他们。”但她仍寄语年轻后辈:“虽然非常艰苦、清贫,但既然干这一行,就要热爱它,演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练习,要尽力把艺术做好。”她鼓励年轻人提升专业水平、加强基本功训练、多读书以提高对人物和剧本理解的能力,通过创作好作品、加强对柳琴戏的传播影响力来得到各级领导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心系剧种献赤诚:超越舞台的奉献与期许
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晓红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感到“肩上的责任又加重了”。“我从来都没有认为我怎么样……就觉得学无止境。”她坦言,每次演出后,她都会躺在床上“过电影”般反复回忆当晚的表演,寻找不足与进步空间。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与自省,是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这份责任驱动她在舞台之外,默默进行着大量不为人知的抢救性工作。她深知柳琴戏作为地方小剧种,缺乏系统的伴奏资料,唱腔自由度高,不利于广泛传唱。为此,她正在系统整理自己所学所演以及过去的经典唱段、老唱腔、剧本,并自费将其制作成伴奏带以便大家传唱。同时,她也在整理家中的相关文献资料。
出差演出、奔波指导、整理资料、制作伴奏带、收徒授课……王晓红的生活比以往更加忙碌。采访后不久,她又将赶赴临沂指导学生的汇报演出。“虽然繁琐,但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应该会有一些成效。”这就是她对柳琴戏未来的朴素信念与不懈耕耘。
结语:戏比天大 幸福其中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王晓红老师深情地说:“从事戏剧这么多年,我觉着特别幸福。”演绎众多性格迥异、跨越不同行当(花旦、青衣、老旦)的角色,是地方戏演员独有的“过瘾”体验,戏剧不仅带给她幸福感,更提升了她对生活、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让她深感满足。
从梨园世家的懵懂孩童,到梅花奖台上的耀眼明星,再到国家级非遗传承的扛鼎之人,王晓红老师用生命诠释着对柳琴戏的挚爱。这份爱,源于血脉,成于坚守,更将化为照亮柳琴戏未来的薪火。她的故事,是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责任、传承与赤诚的动人篇章。
实习生:胡思恩 韦雯雯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