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徐州文联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文艺要闻

书评|献给我挚爱的、伟大的徐州

发布时间:2020-8-4
内容作者:

这部小说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写作起因是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过很多解密的抗战材料,其中涉及徐州会战,看完后很受震撼,大量惊心动魄的情节是小说和影视剧中没有看到过的,十几年前就有冲动把它们写出来,回国以后,特别是到徐州工作以来,采访了大量参与徐州会战的人员,实地走访了故事的发生地,小说写出来以后,无论是自己读、还是文友读,都感觉到这部作品比较厚重。

徐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军事重镇,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400余场战争,其中近代发生的徐州会战、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意义也最为深远。两年前,我完成了48万字的《鏖战》,弥补了淮海战役一直没有长篇文学作品的空缺。

徐州会战作为抗战期间20余场著名会战之首,同样没有长篇小说和电视剧,而像长沙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枣宜会战等不仅有文学作品,也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利用8年业余时间,行程10万公里,查阅大量档案、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实地采风,创作完成50万字长篇小说《铩羽》,弥补上这一空缺。作为徐州市属大学的一名领导,同时也作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不带头写宣传、推介徐州历史和文化的作品,当之有愧。

当前国内谍战小说和电视剧的铺成面,按照文艺评论家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办公室谍战如《潜伏》、大院谍战如《悬崖》、一座城市谍战如《决战南京》、整个国家的谍战、国家间的谍战等五大类型,目前我国的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多属于前三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于奎潮认为,《铩羽》属于第五类——国与国谍战,是谍战的“终极对决”。

小说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原型人物,如主人公龙士宇是根据石西岩(中共地下党员、打入日伪内部担任中校主任)和邓葆光(董必武学生、留日学生、抗日军统少将)两名真实人物塑造而成,人物籍贯设定在邳县大榆树(现邳州运河镇)人,原省立徐州中学(现徐州一中)校友。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的中共徐州特委书记刘文清,根据两任中共徐州特委负责人韩去非(河南辉县人)和刘文(河南永城人)塑造而成。

本着文学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铩羽》遵循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统一的规律,依据抗战期间发生在徐州的真实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著名人物,其中包括大量隐秘战线的抗日志士,经合理文学加工创作而成。谨以拙作献给我挚爱的、伟大的徐州。

1.jpg

张新科 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州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