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网络文学界的“历史题材扛鼎者”,笔下既有《橙红年代》的热血江湖,也有《国士无双》的家国情怀;他在小说中执笔为剑,用两千万字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宇宙。他是骁骑校,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新人奖得主。本期专访,我们与这位文学匠人聊创作理念,谈文学使命,一点点揭开藏在市井烟火气息的故事与救赎。
“写作是命中注定的必然”
问: 您早期从《铁器时代》等作品起步,逐渐在网络文学领域崭露头角,能否聊聊最初是如何走上网络文学创作道路,这些早期创作经历对您后续风格有哪些影响?
答:我始终认为,每个人来到世上是带着使命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作者需要天赋,但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倾诉的欲望,表达的渴望,所以即便文字拙朴,只要能表达清晰,引人入胜,那就是好作品,就是好作者。我走上网络文学创作之路,源于十八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写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才明白,其实那不是偶然,而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爆发,时至今日,写了十三部小说,两千万字,现在的作品对比早期的作品,看不出是同一人的手笔,这个历程,也是从网络写手到真正作家的转变,君子豹变,作品同样也在升华。
问:骁骑校老师可以详细谈谈您对创作,写书的看法吗?
答:写书,就像是拍电影,这是你一个人的事业,你就是制片人, 你还是编剧,原著,导演,甚至主演,因为你要将这一切都发生在你的大脑中,先演出来,再把他文字化,你可以设想,我用谁来导演,其实就是采用哪个导演的风格,或者斯皮尔伯格,或者昆丁,或者张艺谋,或者徐峥、宁浩都可以,你还可以任意的选角儿,不用担心片酬和档期,你喜欢的任何男女演员明星老戏骨,都让他在你脑海里演一出戏,你写给自己看,你先让自己颅内高潮,不可自拔,然后你有基础的文字功底,将它变成小说,OK了,你成神了。
而文字最初承载的功能,就是让人体验不一样的世界,最初是讲故事,需要一个人站在勾栏瓦子里讲,是需要成本的,印成书就降低了成本,后来文字上了网,再后来上了手机,就是网文,就是新媒体,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依然是讲故事的人。
好小说的底色:真善美与自由
问:作为百花文学奖的得主,在您看来,好的小说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答:小说首先要好看,再谈其他。刻意追求奖项反而会束缚自己的创作。好的故事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越是拘泥于某种规则,越是束缚自己,所以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小说的底色一定是弘扬真善美的,足矣。
问:网络文学的读者们口味变化极快,您会因为市场趋势调整创作吗?还是会坚持自我表达,根据自己的节奏调整呢?
答:优秀的作家,永远要引领读者,而不是被读者牵着走,被市场裹挟。专业的创作者要以不变应万变,坚持自我表达。像《橙红年代》的刘子光,他的侠义精神就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在地化写作:把故乡装进文学
问:徐州的网络文学大咖众多,江苏省也是网络文学重阵,您作为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徐州市作协副主席,能谈谈本土的网络文学创作和未来突破的方向吗?
答:网络文学超越地域,超越了传统的故乡语言文学体系,但作者有其精神故乡,每一个网络作家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的浸淫与影响。将网络小说进行在地化处理,加入当地的方言俚语、传统饮食,风土民情,是很值得尝试的方向。
问:可以谈谈关于您新作《下一站,彭城广场》的创作吗?
答:之前写了一部小说《长乐里:盛世如我愿》,是讲上海的故事,是为我的第二故乡写的书,感觉欠家乡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这一部《下一站,彭城广场》,彭城是徐州的古称,下一站彭城广场这个名字有一种向前进的感觉,又兼顾了主角地铁员工的属性,可谓一举多得。全篇只有二十万字,时空穿越几乎是我的作品的标配了,在上一部小说中采用了反穿的形式,在这一部新书中采用的是混穿,在梦境中往来循环。当然穿越只是展现历史的一种手段,换成其他的叙事方式也是成立的,但网络小说总要有自己的风格,悬疑推理不是我的长项,我善于编织细密的人物关系网,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代人的恩怨纠葛,因果循环,虽然带有奇幻因素,但不代表这不是现实题材,而且是现实主义加现实题材。
后记:在文字江湖中寻找答案
最后,骁骑校的一句“每个人生来都是带着使命的”,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他的笔下世界,从来都不只是简单快意恩仇的热血传奇,更像是一面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从《铁器时代》的初露锋芒到《下一站,彭城广场》的精神返乡,这些创作始终都在追问一个问题:文学究竟能对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救赎吧!而这个答案也藏在他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里——刘子光的侠义、蓝浣溪的逆袭、彭城地铁里穿梭时光的普通人.......他们不是虚构的符号,而是无数生命的回声,最终指向的,仍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与重量。这样的写作, 或许正是我们要抵达的“下一站。”
供 稿:韦雯雯 程喆 张明杰
值班编辑:玄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