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以魂铸戏,让“拉魂腔”叩响新时代之门
她是《窑湾往事》里用237句唱腔唤醒历史的‘青鸾’,也是带着汉乐团跨界破圈的革新者,更是把芦荟胶道具变成抗疫情感载体的‘说书人’。她就是张晶,职于江苏柳琴剧院有限公司,工花旦、闺门旦,国家一级演员。主演剧目《窑湾往事》、《彭城儿女》、《勾脸》、《灵堂花烛》、《白蛇传》等。下面我们将跟着张晶老师,走入柳琴戏,走进窑湾,种下创新的种子,探索“拉魂腔”的传承。
问:您是如何与柳琴戏结缘的?作为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您认为柳琴戏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从艺过程中,哪些前辈或经历对您影响比较深?
答:我从小生活在苏北,柳琴戏高亢的拉魂腔从小就萦绕耳边。我认为柳琴戏的独特魅力在于一把柳叶琴,就可以演绎千军万马,既有北方戏的豪爽,又融合了南方戏的委婉。在我从艺经历里,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教过我表演身段的,就是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京剧与一级演员李佩红李老师,她的表演含蓄深沉,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属于是文武兼能,并且表演特别细腻,注重内心,力求从探索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的深层底蕴上体现艺术的精髓。跟她学习的期间受益匪浅,对我在艺术道路上的帮助也是比较大的。还有一位是张晓霞老师,她的唱腔设计既大气又细腻,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感恩他们俩。
问:在《窑湾往事》中,您对青鸾这个角色是怎样的?青鸾这个角色的唱腔高达237句,且突破传统形式,您觉得在创作中最大的挑战和突破是什么?
答:青鸾这个角色是窑湾女性的缩影,她的237句唱腔如同运河水的起伏般丰富,因为唱腔比较多,柳琴戏基本都是板腔体,所以它的版式就比较丰富。它的创新就是加入了许多昆曲的东西,便使得人物更加丰富鲜明。挑战可能对我来说,就是在剧本里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唱腔难度也比较大,但是更能够体现灵魂的挣扎而不仅仅是痛苦,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唯美的体验。
问:您的《窑湾往事》参演了老师对我影响比较深第33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的角理解和演绎逐和获得了紫金文化艺术节个人“优秀表演奖”的奖项,拿到这些奖项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些奖项会不会成为您接下来规划的支点,在未来有一些新的突破?
答:第一反应嘛,真实点就是比较兴奋,开心的,这个奖项对我来说像一个灯塔。今年我们再现《窑湾往事》就是为了让观众走进戏里,去领悟我们大运河的精神,让观众们更喜欢柳琴戏,大概这就是我们未来最想突破的东西吧。
问:在柳琴戏的传播与推广中,《彭城儿女》中使用LED、军鼓等现代元素,这些尝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在推动柳琴戏走向人民,扩大柳琴戏的传播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答:LED呈现出淮海战役的地图,与军鼓的节奏形成的视觉的拉魂腔,会给观众们带来类似历史电影的效果。建设意见主要有三点。第一个是与短视频平台联动,做一个30秒的戏曲挑战,跟上现在的流行趋势;第二个是开发柳琴戏的表情包;第三点我想你的是在徐州地铁的播报加入经典唱段,让艺术与现代相结合。
问:娱乐多元化下柳琴戏仍在继续发展,您提出“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如何平衡两者?
答:嗯,这个怎么理解呢?传承和创新的平衡可以用我们徐州的一道传统美食地锅鸡打比方,传统的东西是柴火鸡,菜式是传统的,但食材一定得是新鲜的。所以说柳琴戏也是一样,既要保留经典和传统,又要有新鲜的血液涌动,才不会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淘汰。
问:您对流行歌曲中加入戏腔等文化热潮有什么看法?
答:因为我从事的是戏曲行业,所以说一旦流行歌曲里加入戏腔,我就觉得特别好听。在我看来呢,流行歌曲里的戏腔和传统的戏曲比其实更像是零食,柳琴戏是家常饭。前两年我们也有和流行歌曲的音乐人合作,比如阜阳小调,拉魂腔等,成果也很惊喜。这样可以让大家对柳琴戏有个了解和熟悉。
问:柳琴戏作为徐州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极具代表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在传承过程中是怎么将地域文化背景与创作结合起来的?
答:比如柳琴剧院,有个节目叫《大风歌》,这个就是采取了沛县的主题号子。柳琴戏像徐州的地下水脉,不断吸取两汉文化历史的雄魂,让它更加鲜活,这也就是文化地域与创作相结合,并且发展下去。
张晶曾说过,柳琴戏是刻进DNA的乡音。而百年柳琴戏的根脉正由像她这样的“”“掌灯人”守护着,并经由她传递给更多年轻的手掌。当创新在传统的土壤里发芽,那穿透时空的“七十二调”,终将在更广阔的天空下拨动每一代人的心弦。
实习生:韦雯雯 韩璐 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