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周(1933~ )江苏丰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为徐州市戏剧家协 会顾问、丰县剧协名誉主席。退休前为丰县文化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地 方文化工作。1953年开始文艺创作,并在上海《展望》月刊发表散文《张德山的懊恼》;1956年在《江苏文艺》发表戏曲《听房》、《粗 粮细做》;1957年在《徐州大众》报相继发表诗歌多首、小说多篇。 1980年后,创作的大戏《双拥情》(合作)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同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小戏《买羊记》、《借气筒》被拍成电视戏曲片;小戏《接公公》获江苏省新剧目创作会 演一等奖;小品《理疗》(合作)获华东六省一市会演特别奖。近年 来,在各类文艺期刊上发表新故事约十多万字。
曹秀珍(1933~ )女。江苏丰县人。自幼随本家祖父学艺,12岁开始登台演 戏。1949年进入安徽省萧县梆子剧团为主演。1953年丰县四评调剧 团成立,遂调进该团为花旦女主演。其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延明》、《吕蒙正赶斋》、《三元会》、《珍珠塔》、《四宝 珠》、《回龙传》等。1956年12月,在徐州专区、徐州市第二届戏曲 观摩会演中主演《刘万福借银》、《小二门》获演员二等奖。1958年 任丰县四评调剧团业务副团长,1959年进入江苏省戏曲培训班学习。 20世纪60年代曾两次被选为丰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马良书(1934~1994)山西孝义县人。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1949年后 相继在68军文工团、江苏省歌舞团、江苏省柳琴剧团从事演奏、作曲和 指挥,1984年调入徐州市戏曲研究室(1988年改为徐州市文化艺术研 究所),历任副主任、副所长等职。在柳琴剧团工作期间,曾与人合作 为《箭杆河边》、《桃园新篇》、《红嫂》、《红花向阳》等10余部大 戏担任音乐设计,与解铮、孙柏桦合作作曲的柳琴戏《小燕与大燕》参 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获演出二等奖。在戏剧研究室工 作期间,担任戏曲志编辑室主任,参加省卷条目撰写,主持分卷编辑工 作。此外,创作声、器乐作品200余件,撰写论文近30篇,多数作品发 表在市、省和中央级的刊物上。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作曲。
赵金声(1934~ )女。河北宁津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梆子剧团副团 长,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梆子戏赵派小生创始人,几十年 的演艺生涯中,演出大小剧目100余出,代表剧目有:《白莲花》、《凤求凰》、《三请樊梨花》、《槐树庄》、《社长的女儿》、《红 旗谱》、《战洪州》、《红楼梦》等等,一些精彩唱段在1957年和 1982年分别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全国发行。1998年这些唱段 又被江苏音像公司整合复制再次向全国发行。1956年在《白莲花》中 饰韩本参加徐州地市文艺会演荣获表演一等奖;1957年在《胭脂》中 饰吴岱南获江苏省戏曲会演一等奖;2003年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核 准命名为有突出贡献艺术家。
杨德勋(1935~ )北京市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79 年执导的《小燕和大燕》被选拔进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新中国成立 30周年献礼演出,获演出二等奖(没评单项奖)。1986年导演《三 赐御匾》参加首届柳琴节获优秀导演奖。1990年江苏省举行第二届戏 曲青年演员大奖赛,担任徐州代表队总导演,夺得15项大奖,在全省 名列前茅。1991年江苏省梆子剧团两次进京演出,为确保张虹夺得 梅花奖,改编并导演了《别父》、《三休樊梨花》两个剧本,同 时还执导大戏《李瓶儿》,两次进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张虹 也成为徐州市第一个梅花奖得主。
蒋云霞(1935~ )女。江苏丰县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徐州梆子戏蒋门第六代传人。9岁随父学艺,1951 年入丰县大众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前身)当演员,她不仅擅演文武 花旦、帅旦,如《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征西》中的穆桂英、樊梨 花等,还能演青衣。1956年,《胭脂》参加江苏省戏曲会演,她扮演 的王春兰荣获表演二等奖;1959年主演的《战洪州》、1962年主演 的《香囊记》参加江苏戏曲会演后受到好评,并录制唱片发行全国。 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并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三八红 旗手等。
姬俊卿(1936~2010)江苏丰县人。丰县梆子剧团主演,编导。徐州市戏 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调 研员。从事舞台艺术60余年,演、导、编戏百余出。1983年为丰县 小凤凰剧团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包青天》、《花枪缘》、《五 世请缨》等戏,四次进京,六次赴宁,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中直礼堂 等地演出,媒体评论为声振京城。同河南教师共同执导的《双拥 情》,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剧播放,并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 奖。与徐州电视台何华蓉同志合作执导的《借气筒》拍摄成电视戏曲 片,在江苏、河南、山东电视台播放。
王保罗(1938~ )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58年从部队文 工团转业,参与了徐州市话剧团的创建工作。曾导演剧作39部,1985 年执导的大型话剧《老孟这一家》参加全国比赛,获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央电视台等6家联合颁发的二等奖;1973年导演(首排)大型话剧《艳阳天》,产生强烈反响,及至在南京公演时,恢复了曾在文革 中被撤销近三年的徐州市话剧团的名称和建制。后执导本市创作的《挡不住的火车头》、《没有写完的日记》等6部大型话剧,获省级或 市级奖励。1980年被授予徐州市优秀导演证书。曾任徐州市话剧 团副团长、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等职务。
霍守义(1939~ )江苏新沂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 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等。曾任新沂柳琴剧团副团长兼编剧、作 曲,国家一级作曲。40多年来,为剧团上演剧目谱曲几十部,创作大 小剧本20部,撰写论文20余篇。为电视剧《炉匠招婿》、《柳琴乐》(上下集)等剧担任作曲,其中《大地儿女》获国家电视飞天奖 优秀作曲奖。1977年开始参与徐州地区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编印了《民歌民乐集》。之后参与国家十大文艺集成中的《中国曲艺音乐 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等6项省卷的 编选及《中国戏曲志(徐州卷)》的编撰。为此,曾受文化部、国家民 委和全国艺术学科领导小组的表彰。2005年又参与《徐州民间音乐集 成》(4卷)的编撰,任民乐卷副主编。
王艳玲(1940~ )女。安徽萧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6年后,一直 在沛县梆子剧团工作。曾在现代戏《海港》、《红云岗》,传统戏《下 河东》、《王宝钏》、《宇宙锋》、《对花枪》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 主演的《石锤赞》曾参加江苏省戏曲调演受到好评,主演的《蓬莱女》 曾在市戏曲调演中获表演一等奖。曾任沛县梆子剧团团长,徐州市戏剧 曲艺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
孙柏桦(1940~ )江苏徐州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研究 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 江苏省柳琴剧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为百余部柳琴戏谱曲,代表作( 含与他人合作):《 灵堂花烛》、《 追谷种》、《 枣花》 及戏曲 影片《小燕与大燕》等。曾创作多部器乐作品,有瑟与乐队《秋风戏 马》、筚篥与乐队《斩蛇》、排箫古筝二重奏《放鹤》、唢呐曲《欢 乐的徐州》和大型仿汉音乐《汉乐颂太平》、《汉宫盛典》、《汉风 乐舞》等。上述作品大多参加国家、省、市级调(会)演艺术活动并 获不同层级奖项。还有《徐州丝弦》、《徐州琴书》、《柳琴戏音乐 的特殊性》等论文或专著出版。2005年参与《徐州民间音乐集成》的 编撰,任柳琴花鼓卷主编。
刘志林(1941~ )笔名徐诚。江苏无锡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 级导演。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编导班。曾任徐州市文化局 艺术科科长、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历年获奖作品有:戏曲电视剧《青蛇传》(合作)获江苏省文学艺术奖、全国电影制片厂首届 新星杯优秀电视剧奖;执导柳琴戏《王继天》荣获江苏省第二届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人合作并执导锡剧《爱河滔滔》 获江苏省第二届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并获江苏省第三届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执导柳琴戏《城里妹子乡下汉》在 山东省艺术节获优秀导演奖;执导柳琴戏《母亲的呼唤》获山东省 五个一工程奖。另外,执导的多部梆子戏、柳琴戏、锡剧均参加 省级调(汇)演,并获导演二等奖。著有《刘志林剧作文选》。
王 玲(1942~2001)女。江苏新沂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6年入 徐州市戏曲青年训练班学柳琴戏。1958年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柳琴 剧团。二级演员,工花旦、文武旦。自1957年起在《火里桃花》、《灵堂花烛》、《拦马》、《白蛇传》、《她与他》、《逼上梁山》 等几十部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多次参加省、市戏剧汇 演、调演。尤其是在一些武戏中的八杆枪、十二杆枪精彩 的出手表演,在徐州戏曲舞台首开先河;最能体现唱功的连 板起 常常博得 满堂彩。 参加演出的《 王华传》、《 灵堂花 烛》、《拦马》等剧,灌制成唱片或立体声盒带向全国发行。1985 年调入徐州市戏校任教。执教剧目《拦马》获优秀教学奖及柳琴、 戏剧节园丁奖。
管昭林(1942~ )江苏徐州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 会员。一级编剧。1962年开始学习戏剧创作,先后在徐州市曲艺团、 徐州市文化处剧目组、江苏省柳琴剧团、徐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任编 剧。多年来,有17部剧作发表、上演,其中1985年创作的多幕话剧《老孟这一家》获首届乌金奖大戏二等奖;《太上皇推磨》获中 国戏剧文学奖银奖。1995年《管昭林剧作选》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 版。与他人合作的34集电视连续剧《汉刘邦》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有 多篇戏剧论文发表。1998年担任《江苏戏曲志徐州卷》、《柳琴戏 志》副主编。因成绩优异,受到徐州市人民政府表彰。
刘大敬(1943~ )江苏铜山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56年入徐州市 戏剧学校柳琴班学习,1958年入江苏省柳琴剧团任演员。40余年来 演出大小角色数十个。1979年,在《小燕和大燕》中主演秦大海,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国家级演出二等奖, 并赴广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边防部队,该剧还被南京电影制片厂 拍成彩色戏曲片。担任主演和获奖的剧目还有《法官轶事》、《焦裕 禄》、《她与他》、《宝山相亲》(饰韩宝山)、《瓜棚风月》(饰 丁云鹤)获江苏省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她与他》、《宝山相 亲》还分别被山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录相播放。
赵慧华(1943年~ )女。北京市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自幼随父学 戏,1954年起在新海连市京剧团登台演出,1958年调入徐州市京 剧团,1959~1961年在江苏省戏校进修两年,后又拜四小名旦 之一许翰英为师。从艺40余年来,共演出剧目60余部并在其中担任 主要演员,还多次主演武戏10余出,在现代戏《杜鹃山》、《红灯 记》、《智取威虎山》中主演柯湘、李铁梅、小常宝等,在省市专业 会演中得过几次大奖。在剧团工作期间还多次与全国著名演员李慧 芳、黄晓萍同台演出过《大登殿》、《四郎探母》等剧目,并担任其 中主要角色,受到好评。退休后,在徐州市戏剧学校担任教师,继续 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
张晓霞(1944~ )女。山东枣庄人。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 员。自幼随团学戏,从艺40余年,演出大小角色数十个,主演的剧 目有:《红罗衫》饰郑巧娘,《搬兵娶将》饰穆桂英,《灵堂花烛》 饰卢桂玲,《王华传》饰杨秀英、《芈建游宫》饰吴香女,《喝面 叶》饰杨翠娥,《杨三姐告状》饰杨三娥,《难咽的苦果》饰梅嫂,《孟丽君》饰孟丽君等。其中《芈建游宫》及《喝面叶》被中央电 视台录像播放。1980年为戏曲片《小燕和大燕》配唱。2004年为《枣花》设计唱腔,在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获优秀唱腔设计奖。曾被 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徐州市先进工作者,出席过中共江苏省 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省文代会以及省剧协代表会等。
王桂珍(1945~ )女。安徽萧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 员。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随父王平均学艺。1956年入徐州市柳琴青 年训练班。1958年入江苏省柳琴剧团,同年在徐州市青年演员会演中 主演《王二英思夫》获一等奖。此后,边演边学,先后演出剧目近百 出。文武、生旦不挡。1993年,在文化部举办的戏曲现代戏教学剧 目展演中指导的《喝面叶》获指导教师奖;2004年在江苏省戏剧节 演出的《枣花》一剧获优秀作曲奖;2006年在省四届小戏小品大赛中 执导的《喝面叶》获优秀导演奖;2009年在省新剧目展演中为《孽海 花》一剧设计唱腔获优秀唱腔设计奖。1988年与相瑞先、厉仁清先后 录制《磨房相会》、《王华传》等。多年来,培养学生多名,他们分 获梅花奖或小戏艺术节金奖。
张文艺(1945~ )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导演。 1958年学艺,工文武小生。1962年毕业于徐州市戏剧学校,分配到 江苏省梆子剧团后,曾出演过《白毛女》中的王大春,《磐石湾》中 的陆长海,《十五贯》中的熊友兰等主要角色。1981年参加江苏省戏 剧学校的编导进修班,学习一年后回团执导《铡杨景》、《情梦》、《打神告庙》、《误杖》等10多个剧目。《情梦》一剧在徐州市首届 艺术节获导演奖。《打神告庙》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演员大奖赛演出一 等奖。199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梆子戏剧种交流演出中,《华山情 仇》获包括导演奖在内的6项大奖。曾任江苏省梆子剧团团长。
王圣华(1948~ )江苏邳州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专职编剧、文 化馆副馆长、邳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兼剧协副主席等职。创作有《梅 雨情》、《春秀》、《换妻记》等10部剧本上演。《梅雨情》由江苏 省柳琴剧团上演后获苏鲁豫皖第二届柳琴戏剧节优秀剧本奖,1988年 省观摩演出剧本奖;广播剧《第十一任厂长》获全国广播学会优秀节 目奖;7集柳琴广播连续剧《小镇风流》获全国市级电台戏剧广播剧一 等奖,并在中央和各省市电台播放。另有《暖冬》、《换亲》、《争 夫》、《浪子回头》4部柳琴电视剧被盛世传媒公司制作成碟片发行销 售。为省、市戏剧志书撰写条目并提供资料,还发表、出版了一些戏剧 评论文章及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