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华 (1971~ )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 画院特聘画家。现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2001年作 品《吉祥草原》获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优秀奖。2004年作 品《晨雾》入选中国情全国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协选 送到法国展出。2004年作品《代表》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 展。2005年作品《花雨》入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 中国画展。2005年作品《对白》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 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2006年作品《冥》、《寄》入选全国 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2006年作品《思》入选李苦禅艺术馆开 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2008年作品《山间小憩》入选盛 世和谐情系奥运中国民族风情工笔人物画提名展。
王梦彤(1975~ )甘肃静宁人。199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 系。现为徐州书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等主办的 美术作品展览,其中2009年创作的《七彩轮滑》获中国美协主办 的2009中国百家金陵美展金奖。
范筱英(1922~1984)女。山东东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河 南坠子演员。幼年家贫,10岁赴北京从姚俊英学艺,1939年登 台演唱,先后在天津、邯郸、开封、蚌埠、徐州等地演出。1952 年参加徐州市实验曲艺队,1958年曾短期调至江苏省曲艺团,后 一直在徐州市曲艺团、徐州歌舞团曲艺队演出、授徒。常演曲目有《西厢记》、《梁祝》,尤擅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曲目。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演唱的新曲目《韩英见娘》、《送梳 子》、《独胆英雄李凤山》等。195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 并获奖。1960年出席江苏省文教群英会。曾为中国曲协江苏分会 理事,徐州市文联第一、二届委员。
曲永庆(1924~ )山东莱州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毕 业于江苏教育学院进修班。1948年末来解放的徐州参与文化系统 的接收,后长期在文化部门、市文联工作。历任科员、中学校长、 艺术科长等职。曾为江苏省曲协副主席、省剧协理事。多年来,大 力组织剧本创作和剧目生产,先后推出了《妙手回春》、《更上一 层楼》、《长平遗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新编剧目 的公演。1987年参与策划并主持筹备江苏首届相声邀请赛,赛后 组织了为残疾人募捐义演,荣获组织奖。还先后参与多届三州 书荟和江苏苏北曲艺新曲(书)目比赛,再获组织奖。1988年 率徐州琴书演员参加河南马街书会,载誉回徐。主编《徐州琴书交 流演出书目汇编》。参与了徐州《戏曲志》、《曲艺音乐集成》和《曲艺志》的编撰。
俞 迟(1927~1974)浙江绍兴人。新闻工作者、曲艺作家。毕业于南 京国立东方语言专科学校。1949年入徐州《工商日报》、《徐州 日报》,历任记者、文艺编辑、副刊组长,曾为市文联一届常委兼 曲艺组长、市政协委员。1953年开始传统曲艺的挖掘、整理工作 以及新曲目的创作。先后在全国、省级报刊发表近百篇曲艺作品, 1963 年他的曲艺专著《 雨夜送器材》、《 夸货郎》、《 春满旅 社》、《心连心》、《喜雨记》、《替工代替工》等先后由江苏文 艺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徐州日报》主编副刊期间, 大力扶持文艺创作新人,为培养我市文艺创作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刘立武 (1931~ )山东平阳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1948年参加 人民解放军。参加渡江战役、成都战役后随部队进军西藏,又参加 过西藏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1次荣立二、三等功。1970 年转业到徐州市文化局。1956年师从著名曲艺大师高元钧学习山 东快书。 先后创作了《 两个战士》、《 英雄坚守友谊桥》 等50多 件作品,有些在《解放军文艺》和《曲艺》等杂志上发表;表演过 100多段山东快书,南京、山东音像出版社曾录制其演唱的山东快 书60余段向全国发行。多次在全军文艺大赛中获奖。2000年被中 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 特聘为该会终身顾问。在部队和地方,先后培养山东快书学生370 余人, 著名电影导演翟俊杰曾随其学习过山东快书, 其弟子韩兰 成、王连成、迟云峰等多次荣获全国曲艺大赛金奖;有辞条入《中 华功臣大辞典》。
周铭智(1932~ )江苏徐州人。经济师,徐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民 革成员。1956年为做好储蓄宣传工作,开始以文艺形式自编自 演曲艺节目。几十年来,坚持为群众演出,深入厂矿、军营、街 道无偿服务,约演出近200个相声小段,仅经典相声《昨天》就 演出百余场;自编的《储户之家》、《上北京》、《自作自受》 被评为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各种专题性文艺演出和重大庆 典活动,经常被邀登台献艺。为配合中心任务,曾多次应邀到广 播电台、电视台录制节目。1981年随市环保宣传队巡廻江苏各 市演出, 走到哪里, 编到哪里, 演到哪里, 受到有关部门的赞 扬,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9年民革江苏省委授予优 秀基层党务工作者称号。
王理中 (1936~2008)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为江 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市曲协副主席。自幼喜爱文艺,少年师从 著名京剧演员彭菊庵,一度登台从艺。1956年为做好储蓄宣传 工作,开始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深入厂矿、军营、街道,为群众 送去欢笑。1957年创作的《大马车》被多家报刊转载,之后许 多部门邀请他编创节目, 先后写出了《 全民皆兵》、《 人口专 家》、《换袜子》、《红色火箭上月宫》等,其中《上北京》、《自作自受》等被评为优秀创作奖;1981年随市环保宣传队赴 省内各市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的《南京之最》、《苏 州好》受到当地媒体的赞扬。1989年创作的琴书《接台胞》参 加江苏省优秀曲目展演。多次出席江苏省工商银行的先进工作者 会议。
张金忠( 1939~ ) 江苏徐州人。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做过工人。 1960年入徐州市文工团(后易名徐州市歌舞团),1980年调徐 州市文化馆任文艺辅导员。1980年移植、改编的徐州琴书《清心 酒》( 与张文学合作) 获全国职工会演优秀节目奖, 并编入《 中 国新文艺大系》; 与人合作的琴书《 王二还家》, 快书《 自寻烦 恼》、《电话命案》、《家庭新风》、《床前教妻》等获省(部) 级奖励;创作的小品《黎明》、《巧遇》等获省级二、三等奖;导 演的小品《生死关头》获中国剧协曹禺杯二等奖;在话剧《霓 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过赵大大,在电视剧《围猎》中饰特务刘三 太;辅导县区参赛小品《理疗》、《变》等,曾获得华东区、省级 奖励。
张学文(1939~2007)江苏徐州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曲 艺家协会会员。1956年入青山泉煤矿工作,先后任车皮管理员、 工会干事、工会副主席、行政科长等职务;曾为徐州市九里区政协 常委。1970年,开始活跃在徐州煤炭系统业余文艺舞台。1973年 涉足曲艺创作,先后发表曲艺作品《书记挨罚》、《新书记上任》 等。1979年创作的数来宝《清心酒》在《工人日报》发表,1980 年该作品由张金忠移植、改编为徐州琴书,参加文化部、中华全国 总工会主办的职工业余曲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 之后被收入《 中 国新文艺大系 1976~ 1982》。 1993年创作的山东快书《 换 锁》、《刘老汉打胎》参加市曲艺小品大赛分获二、三等奖。因成 绩优异,1986年受徐州市人民政府表彰。
龚文登(1939~ )江苏徐州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自幼酷 爱文艺。1956年入贾汪煤矿,曾多次担任徐州矿务集团 文艺宣传队队长;后来曾先后任徐州矿务集团工会文体部 副部长和徐州矿务集团电视台编辑。几十年来扎根矿山, 始终坚持当矿工、写矿工、演矿工。1975年创作的群口 词《虎口夺煤》、数来宝《还像当年一个样》参加江苏省 业余文艺调演获优秀创作奖;1985年创作的小话剧《两 全其美》在中国剧协、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主办的首 届 乌金奖 评选中获小戏三等奖; 编导的电视专题片《艺术家来到矿山》获中国电影家、电视家协会等6单位 评选二等奖。创作的同时,还经常参加市内重大文艺活动 的演出,为活跃基层的文艺活动献出光和热。
刘蔚兰( 1942~ ) 女。 山东巨野人。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研究馆员。 1959年入徐州市曲艺团,从范筱英学唱河南坠子。1961年拜高元 钧为师学习山东快书。 长年巡演大江南北, 仍孜孜钻研曲本创作。 1984年调市群艺馆工作。创作山东快书《夜行车》、《路打不平》 获文化部群星奖优秀作品奖,1995年《路打不平》再获中国曲 协牡丹奖。编创的《徐司令传奇》获首届《曲艺》文学二等奖; 同年出版《刘蔚兰山东快书作品集》。江苏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 会员、省文化厅授予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 称号。 1997 年中国曲协艺委会、 江苏省曲艺家协会、 徐州市文化 局、徐州市文联举办了刘蔚兰从艺40年大型演出活动,刘兰芳等 曲艺名家莅临祝贺。曾任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江苏省曲艺 家协会顾问。
王贵增(1944~ )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 会会员等。1958年开始发表处女作,1973年调徐州市文化局剧目工 作室任专职编剧。多年来,涉笔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上演、制作或 发表大、小剧本28部。2002年剧本《马孤驴换妻》由省柳琴剧团排 演,获中国剧协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金奖;广播剧《春 夜喜雨》 获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剧目评选三等奖; 创作曲艺作品 150 余篇,散见于各地省级刊物,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或各种省级会演中获 奖,有的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发表或出版。一些歌词 在省内外发表或获奖。小说《意念移物》被《小说月报》选载。出版 有《中国廉政史话》、《淮海战役烈士传》等专著。因成绩优异,曾 受徐州市人民政府表彰。
魏云彩(1946~ )江苏邳州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为省曲协理事,市曲协副主席。1959年毕业于徐州地区艺校,1961年入徐州市曲艺团,后并入市歌舞团,曾任曲艺队长。先后师从琴书艺人杨士喜、孙成才、朱邦侠。后拜杨士喜为师。1963年演唱的《追驴》、《刘二姐算卦》、《江姐上船》等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1993 年演唱的《王二还家》获中国曲协颁发的表演一等奖;演唱的《关盼盼》、《刘邦还乡》、《霸王渡》、《两样心肠》、《说唱土地》等先后在江苏历届曲艺节获奖。他继承传统,又在唱腔、伴奏、表现形式上予以创新。写有《徐州琴书的演唱风格》等多篇论文。曾培养琴书新人近20名,有的已为国家一级演员。2007年文化部将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项目)传承者。
孙长龙(1944~2003)江苏徐州人。曲艺演员。1961年参加济南军区守 备18师,遂入军区曲艺学习班,师从梅喜冬学山东快书。后又经刘 立武、孙振业、高元钧等名家点教。1974年调徐州市歌舞团,从事 专业曲艺表演。主要曲目有快书《查门牌》(邱宪宇作)、《雷锋送 钱》、《 武松打虎》 以及相声《 劝母歌》 等。 创作的相声《 彭城小 曲》( 与韩兰成合作) 在铁道部文艺会演中获奖; 数来宝《 大路新 歌》(与韩兰成合作)在江苏省首届曲艺节获优秀表演奖;与王勇合 说相声《杂谈柳琴戏》、《要执照》、《锦绣彭城》等,多次获得省 级奖励。后在兰成艺校任教,为部队培养许多曲艺人才。
梅法坤(1949~ )江苏沛县人。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沛县梆子剧团编剧、沛县文化馆文艺创作辅导员。1972年开始文艺创作,先后在省、地区文艺刊物上发表戏剧、曲艺作品。1988年创作的山东快书《分井》获江苏三州书荟创作奖; 2004年创作的对口快板《母女话家常》获中宣部、文化部等八部委征文比赛三等奖;中篇河南坠子《苦涩的祝愿》、山东快书《局长骑牛》等获地区会演、市曲艺征文比赛的一、二等奖。他创作的戏剧、曲艺作品数十篇还在省、市文艺刊物上发表。1991年撰写的《抗战救国曲艺宣传队》、《沛县荷叶落子》等20多个条目被编入《中国曲艺志江苏卷》。
王 勇(1955~ )江苏徐州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自幼热爱文艺。 1970年在工厂做工期间曾多次参加省职工文艺会演。1979年调徐 州市歌舞团任歌唱演员,后改行曲艺。1982年参与演唱的徐州琴书《悦来饭店》,在全国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获文化部演员一等奖;表 演的相声《锦绣彭城》、《杂谈柳琴戏》等多次获省级奖励;1987 年参加江苏省慰问团赴中越边境慰问边防部队;曾随中国曲艺家协会 赴各地采风、演出,受到好评。多年来,曾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曲 苑杂坛节目录制,在中央台一、三套节目播出,还先后在江苏、河 南、安徽等省电视台播出。近年来,参加了建设部与中央电视台的综 艺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录制,多次在央视播出。
王连成(1955~ )江苏徐州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苏省曲艺家 协会理事、徐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职工曲艺家协会主席。 1972年参加工作,当过工人,做过工会干事,业余喜爱曲艺创作。 创作的山东快书《闯红灯》,1989年在全国山东快书幽默小段将 军杯电视邀请赛中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2年在全国三书 (快书、快板书、评书)幽默小段电视邀请赛中获幽默金奖;同年在 全国业余曲艺演员大奖赛中获山东快书一等奖;创作的山东快书《闯 红灯》入选《江苏文学50年曲艺卷》,主编了徐州市60年曲艺作 品选《说唱文粹》,撰稿、编导并主持徐州电视台《相约梨园》栏 目;曾获徐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学艺术奖二等奖。
刘 苏(1958~ )江苏徐州人。曲艺活动家。徐州曲艺家协会主席、江 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现任徐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自幼热 爱曲艺,单口对口兼修。曾活跃在省市曲艺舞台上,其代表作有相 声《我爱这一行》、《野马》、《县委大还是宪法大》。1976年 至1981年一直参加徐州市群众艺术馆的演出活动。曾于1979年获 得徐州市十大曲艺演员称号并获江苏省曲艺汇演优秀演员奖,相声《野马》获江苏省曲艺汇演优秀节目奖。连任两届徐州市曲艺家协 会主席。在任期间主编了《说唱文粹》一书。虽长期担任行政领导 工作,始终致力于曲艺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推广。
张巧玲(1960~ )女。江苏徐州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徐州琴书国 家一级演员。1977年入徐州歌舞团,师从魏云彩。现为徐州歌舞团 曲艺队长、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市曲协副主席、徐州市艺术 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委员、民主同盟盟员。多年来,致力于徐 州琴书的传承和创新。1982年以来,参加演唱的《悦来饭店》、《王二还家》获演唱、唱腔设计两项奖,《一个女人三个娘》先后 获中宣部、 文化部、 中国曲协颁发的表演一等奖; 演唱的《 颠倒 话》、《苏北情》等10多档节目在央视播出,并在江苏历届曲艺节 中获大奖;演唱的《回娘家》获江苏省曲协芦花奖;《有情有 义的徐州人》设腔收入《徐州民间音乐集成琴书卷》。撰写的《谈 谈徐州琴书程式的继承与创新》等多篇论文在有关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