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徐州,北雄南秀交融,文化神采独具,有着悠远厚重的文明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进入新时期,徐州市文学创作活动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各文学门类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全市广大文学工作者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空前高涨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众多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
当前,徐州正大张旗鼓地开展“舞动汉风”文化品牌的塑造工程。“舞动汉风”是徐州深入挖掘汉文化元素资源,体现徐州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文化特质而提出的文化建设工程。围绕“舞动汉风”这一文化主题,徐州市作家协会精心策划推出了《舞动汉风——徐州作家精品文丛》,首辑12本,涉及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等各领域都有新品力作,再一次展现了徐州文学创作的蓬勃和多姿。收入这套《文丛》中的作者,大多是近些年成长起来的文学新人,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积累和文化修养,对文学有着执著的信念,对文坛具有强劲的艺术冲击力,是徐州文学打造“汉风”作家群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
当下虽然诗歌生存艰难,但诗歌依然活着,诗人们并没有停止对自身及人类心灵的探寻。于是我们看到在荆棘丛生的诗坛一群群探索者的背影;我们看到这一群群创造者在艺术探索的路上留下的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他们沉醉在诗的王国乐而忘返,仅此一份对诗的虔诚,就足以让人感动。
不难猜测,在文丛中亮相的诗人们,一定不是为了诗歌以外的其他什么目的从事写作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今天的诗人已经摘去了曾经笼罩在头上的光环,且不可能像畅销书作者、影视文学作者那样获得丰厚的稿酬,写诗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他们之所以热爱诗歌,是出于心灵的需求、是听从艺术的召唤,别无选择。同时还表明了一种写作的姿态——一种不与媚俗潮流妥协的姿态。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写作姿态的存在,当今的诗坛才没有被世俗的喧哗席卷为一片荒芜的沙漠。诗歌发展到今天,一些娇揉造作的抒情已被抛弃,对生活和诗的深入理解,对事物、对诗的敏感和发现,更多地给人以启迪。优秀的诗人,能够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自我表现,把自我和世界融为一个整体,他们将外界世界融化于心中,然后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向世界说话,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心灵奥秘和情感轨迹。
温永东是著名军旅散文诗作家。《思念的花朵》是《沉思的花瓣》的姊妹篇,精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创作的散文诗百余章。其创作领域相当开阔,或突进历史的纵深,或切入生活的现实,诗人的悲和喜,爱和恨,总是和时代脉搏共振。其作品“构思精致,意蕴隽永,色彩缤纷,思绪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这本集子里所收作品,题材也相当宽泛。有对于英雄的颂歌,激情洋溢;有对于爱情的抒写,柔情温煦;还有对自然风光牧歌式的吟诵,和面对人生世态哲理式的思索。
吴允锋的诗,忧伤、明亮,它使人心变得柔软、坚强,像一支被天风吹奏的洞箫,感知生命的全部尊严与自由。也许,吴允锋正是听从诗的召唤,才满怀敬畏、欲罢不能地枷首于诗歌的。在诗艺探索的路上,吴允锋默默地保持前行的姿势。他磨砺思想锋芒,体察风生云起,力图智性地表述生活感受、真切情怀和对纷纭万象的判断、把握、认知。他更注重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听从内心的召唤,尊重来自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以静水深流般的叙述取代汹涌的情感宣泄。内敛的、淡定的、敦厚的、如叙家常的、自言自语的、看似不过分使劲却内力贯注太极云手式的言说,“古怪的想法”,形成灵动的诗意辐射,向读者心灵的深度渗透。
从管一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是生活化的诗人,在忙忙碌碌中内敛内秀,把诗深深地藏在袖子里。能在熟稔之物中发现光,看到心灵的闪电。他的诗读起来很亲切,又让人有所动。诗是对现实的超越。过分强调现实,诗容易变得刻板、笨重;过分强调超越,诗容易变得缥缈、浮泛。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摆在所有诗人面前的一个难题。管一通过自己的诗歌,使事件和生活化进入诗歌成为可能。他避免了那么多诗人易陷的生活琐碎化、平铺直叙的陷阱。他和一些优秀的诗人一样,正一步步地努力把事件提炼为传统意象一样的诗歌元素,一种诗歌经验,夯实诗意的地基。
在黑马的诗歌世界里,苏北不仅仅是他生活的地域,更是他生命打开、灵魂飞翔的词语世界。他满怀感恩,深情地打量属于他的村庄、亲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诗人是自由的,因为,时过境迁,但他依然拥有童年的梦,并和他脚下的土地有同样的节拍,没有被超越,也没有被丢弃。在苏北的中央,他可以听到风的呼吸和花的歌唱,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事情呢?在乡村面前,在泥土面前,诗人已经彻底放弃了那些所谓的尘世意义,他接受了乡村和泥土的洗礼,并最终将它视为亲人和信仰。散文是“文如其人”的一种文体。本丛书的散文作者,为人性情有或者慷慨放达或者温柔敦厚之别,对生活的态度,当然也是有的活泼热情,有的恬淡自然,于是,林林总总的文章就有了迥然有异的个性。他们或感怀、或叙事、或抒情,纷陈多彩,摇曳生姿,使我们在阅读时很有“繁树乱花迷人眼”的欢悦和惊喜。
因此,放大来说,一本散文集,很可能会成为作者的自传或小传。因为这些有实景记录的小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的心路轨迹,这些传递着作者心声的语丝,毫无疑问是织成作者生命史和心灵史的秘密网络。这些篇目,诚然有作者深浅不同的人生履历,但是,篇篇行行,均出自心的驱使,伴他们伏案长夜的,是一炷赤诚炽热的烛火。
一座名城就是一部名著。《品读徐州》是老作家张成珠的读城札记。徐州的文化渊源是多元的。远古就是土著的东夷文化与西来的中原文化渗透融和,重视大彭国绝不可漠视古徐国。这里不仅是汉皇故里,还是西楚故都、彭祖故国。纵览通史,徐州的两汉文化天下瞩目,而其他朝代被世界关注的亮点,也不容小觑。物象万千,大到一条山脉、一片湖泊、一座园林,小至一枚天工汉玉、一块八音秀石、一捧五色贡土,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挖掘不尽的内涵。
乡土、乡俗、乡风、乡情常常会带着一种甜蜜的回味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整个人生。在陈恒礼的这本《气象》里,不少都是状写乡情和乡土人性的。不难看到,在这些抒情文字之中,主体的情感归向就是对于家乡人文化人格的由衷赞美。这不仅体现在对于出生于当地的乡土精英人物的颂扬之上,作者更以大量的笔墨为家乡的普通人民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彩画。对于乡恋情结的自觉释放,使得陈恒礼在散文文体的选择上,追求着一种富于地域性韵致的诗性叙事模式。说陈恒礼的散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显然不仅仅是表现在题材选择上对于乡土内容的情有独钟,更主要的是他在倾诉这些乡土特色浓郁的人事物理时,明显地自觉追求着一种与苏北文化特色相一致相融合的笔韵和语感。
在《生若繁花》中,张林薇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苏北小城女子眼中的风景,丰富而有趣。作者于“拥挤的琐事之外”,仍能坚守着浮生放不下的喜好:“旅行,阅读,零碎的记录,指尖抚过字纸的愉悦感……”岁月积累了经验,而经验并不意味着学会了世故;光阴促进了成长,而成长并非意味着变得圆熟。
陈玲波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性情,她以清新和机智,非常简练地攫住了读者的心。那种微妙的念头,缥缈的思绪,复杂的情思,亦使读者感慨叹息。她的文笔在清新之中透发着灵慧,于淡雅之中流溢出秀美。而这种冲淡、清雅,又不失秀美、聪灵的文化韵致。
故土之地,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而言,应是最为熟悉了解,也是大都存有一番依恋之情的。李凌的散文在叙事中偏于理性的思考,这种清新明快的思辨色彩,在她的散文中俯拾即是。生活是源,创作是流,摒弃矫情伪饰,让情感思维自然流露。怎样解读中国皇帝,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认识问题。杨绪奎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皇帝,必须把他放在整个历史的大环境中,从人的本质来考察,从人性的角度来透视。因此,在《赏评中国皇帝》一书中,杨绪奎以时间为主线,以解析一个个帝王“本性”的方式,在赏评之中品味历史。当然,在赏评中,也融入了作者个人对人生对历史的观点。
当商品经济的巨掌挤压着人的脆弱的心态,浮躁喧嚣成为时下文学的集体狂欢时,小说家杨刚良、刘学安却执著于那些没有权位的弱势族群,一次次地把目光投注于普通市民和农民,忧戚他们的喜怒哀乐,观照他们的生命情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杨刚良的小说实力,不靠所谓现代派元素的支撑,而是以丰富厚实的生活为底蕴,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他的笔底流出,让我们观摩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悲喜剧。在这样的人生话剧的演绎中,我们感觉到了来自于作者的关于生命、苦难、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哲学思考。丰富的经历和非常的阅历,使他在文学的殿堂里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其代表作《白乌鸦》,字里行间散射出来强烈的现实感。
刘学安在小说集《你说我是谁》中,以心灵的故乡驿庙村为基点,不断地让目光渐行渐远,伸向微山湖西岸的苏北大地,或更远的区域。与其说多角度忠实记录的只是时代乡村琐琐碎碎的家长里短,不如说饱蘸浓墨纵情描绘的是乡村时代的多彩多姿、人性折光和风云变迁。大大小小的事在这里尽情铺排,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闪亮登场。别具匠心的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和对当代乡村的切切关照、殷殷情怀,不仅体现了学安对小说叙事的刻意追求,还让人多了不少阅读的耐心和思考的宽阔深邃。世界多喧嚣,文心常寂寞。世事诚然并非如我们所愿的诸般顺遂,生活也绝非一味烂漫天真,但是,能够矢志不渝沉在书斋潜心写作的,仍然大有人在,这套《文丛》的诞生,便是明证。作家们用自己艰辛的努力,向我们这块文风鼎盛、积淀丰厚的土地,作出了回报。
也许,正因为年轻,个别篇什可能还不足以熔冶感性的浓度和知性的密度,在思想深度或哲学亮度上也都可能有所不足。但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他们的稚嫩和某些粗拙,将会在长长的来日得以消减,他们的才华和技巧也将随着时光日臻成熟。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才懂得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只有人类才明白为心灵的修炼是多么不易而又重要。徐州的作家们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不息的努力正是为了这神圣的劳动。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一个终身与文学相守的人,都能为每一朵花蕾的绽放而互慰。
让我们洒下更多的汗水,使文学之林崛起更多的参天大树!最后,祝贺《舞动汉风——徐州作家精品文丛》顺利出版!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