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艺术水准很高的画册,画的是工笔花鸟和道释人物。开卷有益,一股古雅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让人爱不释手。画家张惺一的音容笑貌宛在目前,我仿佛又一次聆听其谈艺论道,领略其人生感悟和学术思想。
张惺一(曾用名张剑华)是徐州国画院工笔花鸟画画家。在江苏这块热土上,画工笔花鸟绕不开大师陈之佛和他的学生喻继高先生,陈之佛归山早,张无缘受其亲炙,于是拜喻先生为师。喻也是徐州人,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省画院,由组织上指派跟从陈之佛学习,成为陈派花鸟画的优秀传人。笔者在90年代初有幸在南京博物院观赏陈之佛画展,比较全面地了解到陈之佛花鸟画的特点,深知陈早年在日本学过图案,其画富有装饰性,敷色清雅脱俗;他又独创色、墨、水撞接技艺,画花木枝干不用点线勾皴,而用没骨渲染,变幻神奇,令人耳目一新;另外,陈画构图疏密有变化,并非一味繁褥,减法多于加法,简洁明快,充溢出典雅的诗意美。当时北京的于非也是工笔花鸟画大家,但二者风格不同,一柔一刚,一清一厚,成为南北画坛的杰出代表。我对陈之佛先生的花鸟画认识仅此而已。后来看到张惺一在台湾某杂志上发表一篇论述陈之佛艺术的文章,使我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该论文的大意是说陈之佛绘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皆源于其钻仰佛学的缘故,这真是石破天惊!因为大家知道陈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一个无神论者怎么会去研究佛学?当时我们受极左思潮影响,觉得不可思议,但文章从各个方面分析了陈之佛从唯心到唯物,又从唯物到唯心的艺术发展轨迹,并举例说,陈画鹰一类的猛禽,全然没有了猛禽的威风,看到的只是佛祖般的平和和慈悲,犹如老虎听经,有了佛性,便觉可爱。又考证陈之佛名字由来,“之佛”二字和信仰有关等等,总之,这篇论文分析问题鞭辟近里,视角大胆独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我所见评论陈之佛绘画文章中的最好一篇。可惜论文只在台湾某杂志发表,大陆流传未广。
基于对陈之佛花鸟的深刻认识,张惺一自己的创作已有别于一般只知追求琐屑细微的平庸画作。他追踪喻老师的足迹,从生活到画室,又从画室到生活,澄怀观道,在文化深处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作品鲜活生动。他又受陈之佛学术思想的熏染,也认真研究起了宗教,买了很多佛学书籍,成天阅读钻研,读到会心处有时会情不自禁的大声叫好,与朋友同事聊天,更愿意聊佛理佛道,作画和以前也大不一样,内心充满了愉悦。之后,他画花鸟似乎已不过瘾,干脆直接画起了佛像。张惺一的佛像也比一般画家画得好,有人物造型能力和勾勒敷色功夫,他画观音菩萨最多,白描、重彩,各种姿态无不庄严大方,使人见了肃然起敬,萌生归仰之心。他画佛像是非常虔诚的,佛史佛学使他内心澄澈,落笔洁净,无一点尘俗气息。为此他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汉传佛教绘画艺术》著作,全面介绍了佛教艺术特点和技法要旨,很受欢迎。因了善画佛画的缘故,张惺一在2002年冬受昆明市政府之聘,为当地修建的明代道教圣地真庆观创作壁画,共23幅,每幅高3米(最高者5.7米),总长约70米。壁画中金童、玉女、神仙、星官、圣人、英雄等人物300余名,场面复杂宏阔,所画人物有的比真人还高大。张惺一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研究道教文化特征,带领团队历时15个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他一生中完成的唯一巨制,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线描重彩壁画,其中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他受到昆明市政府的尊敬,受到宗教界领袖的尊敬,也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
再说他的花鸟画。前面谈到画画是要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人成不了画家。张惺一是有思想的人,他天生勤奋,好学善思,画画并非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腹有诗书气自华”,故他的画能透出一种“书卷气”,这是文化人笔下的气息,不是人人都有的。常见当今很多工笔花鸟作品用喷绘或做旧等手段取悦于人,并美之名曰“创新”,两者相比,其雅俗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后来又常听张惺一对人讲,画要有“古意”,要“奇”,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历史上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八大山人冷谲,金冬心生拙,吴昌硕“金石气”,齐白石朴素清厚,潘天寿险绝,各人有各自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征。纵观张惺一绘画,初遇时似乎感不到有明显的特征,但细细玩味,便觉察到他所追求的“古意”和“奇”在笔下有充分的展示。比如他用生涩的线条勾勒枝干,用淡雅的色彩点染花朵,有点像唐画,又有点像取法汉画像石,简古朴拙,已跳出陈派画法的藩篱,内行人一看即知非俗手所为,气息高古逼人。这种返璞归真,以古开今,以古出新,从古文化中发现美的因子的做法当是其追求的目标吧。文学史上唐代的古文运动,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也无不体现这种精神,正如喻继高先生所说:“他画的是很正统的中国画,从我这里借鉴一些东西,主要还是他自己的面目。他的画很别致,很雅气。”
如果说画家成功有三个要素:文化修养,绘画功力,艺术个性。张惺一则是具备这三个要素的成功者。可惜他做事太认真,用心太劳累,天不假年,赍志而没,不然他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欣逢《张惺一工笔画册》问世,为表示祝贺,吟成二绝缀于文末:
一
浅碧深红绝点尘,裁图永驻四时春。分明捧读唐诗卷,画伯原来是学人。
二
寂寂寒门岁月更,差池短翼愧逢迎。缘何佛像呕心写,只为人间欠太平。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