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我国著名版画艺术家王寄舟先生百岁诞辰之际,我以缅怀与崇敬之情,细读着这木画册中王先生留下的一幅幅美术佳构,翻阅着有关先生的创作介绍与生平资料,联想着先生70年的刀木生涯与艺术轨迹,不由得感从中来!愈加感佩于先生作品存在的价值、意义,感佩于先生为艺为人的格调、风骨。我为徐州涌现出这样一位中国版画园地的开拓者与探索者而骄傲,为“书画徐州”幸有王先生镌刻出的重重一笔而自豪!不能想象,没有王先生,徐州的美术尤其版画园地该会多么的寂寞;即便放在中国现代新兴版画运动史上,王先生也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王寄舟先生艺术道路的成功,我以为,首先乃得益于他的紧随时代,他刻刀下的鲜明的时代性。中国一向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优秀文艺传统。回顾王先生漫长的人生风雨与笔底波澜,尤其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令人不由联想起他那颇富寓意的名字,眼前便浮现出一位寄身于时代大潮的无畏舟子,一位挺立涛头,在时代的激流中劈风斩浪、奋楫前行的船夫。当上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铁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全民族的救亡运动成为强大的时代精神与历史潮流;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鲁迅)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应运而生,发挥着革命艺术的先锋作用,受鲁迅思想启蒙,青年王寄舟即敏感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心灵与时代的节拍一起跳动。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将手中的刀木化为杀向敌人的枪炮,刀木扬国魂,接连创作出《雪地行军》《八百壮士》《报捷》《看准敌人》《卖报童子》《女战士》……一幅又一幅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奏抗日救亡时代主旋律的版画力作,产生了鼓舞人民斗志与士气的广泛影响。这些为大时代“立此存照”的刻进血肉的作品,可以说是王寄舟创作生涯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即便在今天,对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这些也启示我们,艺术创作是不能脱离时代的,必须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一种高度的文化担当。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寄舟先生从创作起步之时,就紧贴生活,紧贴群众,十分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他在上海发表的版画处女作《上工》,反映的就是上世纪30年代资本家工厂里工人的悲惨命运。1938年他以女作家丁玲为模特儿创作的《女战士》,被选送前苏联莫斯科展出,美术评论家苏沃洛夫观后,称赞作者是一位沿着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前进的版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写生,感受火热的场面,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讴歌家乡的风貌和巨变。著名的水印套色版画《利国铁矿》、《掘进》等就是他深入体验生活的结晶。自然,生活中不仅仅有光明,也有阴暗面,一幅角度独特的《对此如何不泪垂》,借水边一只孤独伫立、忧伤欲泣的鸬鹚的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环境污染的忧思与保护生态的呼唤。这些都充分说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既是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论,也是优秀作品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寄舟先生一生的创作,还彰显着一种执著的创新精神。艺术是不能重复的,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而贵在不断地创新。创新可以说是创作的同义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艺创作应“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说的就是艺术创作应适应时代。回看寄舟先生的版画创作,从早期的黑白木刻到中年试刻的水印套色,再到晚年创造的砖刻拓印、大理石浮印版画,真切地演绎着一个孜孜以求的艺术家永不满足、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的创新历程,这也是他的创作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秘诀。
这里还应提到的是,本书的编辑人员不畏繁难,多方搜寻、汇集了王先生70余幅版画珍品,并以编年为序,精印成帙,使今天的读者得以赏读,更为后人留下了徐州刀木开拓者的记忆,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几位编辑人员在短时间内就将本书编纂问世,其敬业精神令人称赞。
希望徐州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美术界的朋友,能以寄舟先生为师,传承和发扬他的风范,在不懈的艺术追求中,笔墨紧随时代,德艺与时俱进;在深入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丰富感受和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生活、无愧于人民的美术精品,为春花烂漫的“书画徐州”和“彭城画派”再添异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贡献力量!
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