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墨韵·徐州中青年美术作品集》序——冯其谱

徐州,古称彭城,华夏九州之一,五省通衢之地,是座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徐州处南北交界之地,她受到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多重影响,是这些文化圈的边缘之地,也是交汇交融之地,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徐州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造就了徐州“南秀北雄”的文化特征。流风所被,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徐州艺术起步于原始社会,从5000年前的古陶抟制彩绘起步,经历了先秦青铜器熔铸、汉画石刻雕镂、唐幢宋帖、明画清卷的传承延续,名手辈出,共同铸起了今天的群体辉煌。尤其是在近现代,徐州走出了一大批对近现代中国美术产生影响的人物。以张伯英、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李可染、王肇民、朱丹、朱德群为代表的从徐州走出的艺术家,他们中有的是艺术家,更多的是集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于一身,甚至是集艺术家、理论家与组织领导者于一身的综合性人物,他们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部徐州地方艺术史,折射了徐州人民生生不息的美感渴求,也表现出徐州人的创造力、表现力与人文精神。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徐州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和深厚的书画艺术资源,实施了打造“彭城画派”和培树“书画徐州”的工程,同时将打造“彭城画派”和培树“书画徐州”作为推进实施徐州“舞动汉风”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先后在南京和北京举办了“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展”。

当下徐州书画家的创作既有着传统功力,又注重生活和创新,同时有着浓郁的徐州特点,深受徐州地域文化的滋养与影响,在创作上体现出一种徐州气象,是“彭城画派”的重要创作力量这次参加展览的60余位中青年美术家,都是活跃在美术界的徐州本土作者,是当前徐州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代表了目前徐州中青年美术创作的现状,也代表着徐州美术创作的实力。他们的创作一方面深入传统,另一面则注目当前的现实生活,关注现实存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生活情调,这也充分体现了“彭城画派”注重现实,立足现实,强调创造的特点,从创作中也体现了“南秀北雄”这种地理气候熔铸而成的笔墨语言风貌,追求“拙、重、厚、大”的审美理论,有着浓重的徐州地域文化特质与文化符号,是“彭城画派”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这次创作围绕“同绘中国梦”这一主题,强调反映徐州文化、徐州地域风情、表现徐州人的社会生活,是一次主题明确的创作,同时也是继南京“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和北京“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后又一次重要的展示,是“汉风墨韵”主题展览的重要组成。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艺术家的中国梦,就是以艺术的手段与艺术的表现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强调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既是党的文艺方针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徐州艺术家所形成的传统。让徐州的艺术家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更好地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来回报社会,来展现“中国梦”,让徐州美术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是为序。

2014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