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沛籍作家作品系列之二:胡成彪

发布时间:2022-03-17 16:40:18 内容作者:

1.jpg

胡成彪,号湖西迂人、寤移斋斋主,男,江苏省沛县人,1957年10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诗刊》社子曰诗社理事、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1976年入伍,1978年高考入学,1982年毕业回部队提干,1987年转业到地方工作。退休前任沛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0年9月被中国散文学会授予中国当代散文奖,2010年12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表彰为“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被《中国诗词年鉴(2011卷)》列入中国当代诗坛百家。著有诗书画集《寤移斋诗墨》和散文集《寤移斋札记》。

古体诗选辑

感叹西域大海道

壮哉天地间,浩荡接方圆。

大漠遗残垒,狂沙埋旧年。

山横戈壁上,路尽落霞边。

追溯洪荒力,高呼生慨然!

黄鹤楼下夜游即兴

江汉相逢处,大城庚子秋。

波光萦霓色,访客上行舟。

把盏清风座,纵诗黄鹤楼。

欲归情未尽,捉句在潮头。

函谷关前说老子

相传函谷道,老子驾青牛。

竹简文章妙,山川云水悠。

阴阳生辩证,天地入沉浮。

规律自然在,人功莫强求。

鹳 雀 楼

滔滔东入海,万里复春秋。

九曲黄河水,千年鹳雀楼。

先人留绝句,后起仰风流。

盛世登高望,江山更一筹。

登龟蒙山

龟蒙名盛久,结队入其间。

移目群峰老,迎头朵絮闲。

轻寒生野径,丽日照雄关。

兴起登高顶,一穷山外山。

秋夜之北戴河

夜色笼沙滩,潮风扫暮烟。

履秋临浩渺,倚岸对茫然。

海阔星随浪,天高月照船。

漫猜无极处,隔水有神仙。

汉中汉迹感怀

拜将登高故事真,

江山胜迹说犹新。

抬头一盏汉台月,

照亮当年照亮今。

说楚汉之争

楚汉兴师各有名,

江山龙虎两相争。

豪情汇作回天力,

剑上风云振有声。

云龙湖夜望

湖边小醉夜徘徊,

霓照相围一鉴开。

迎面一轮初满月,

天空走到水中来。

除 夕

仰对中天河汉长,

干支交替换登场。

岁华又觉一轮满,

午夜钟声听带香。

图片
散文选辑

简读我的《寤移斋诗墨》

2019年12月,我的诗书画集出版,名之为《寤移斋诗墨》。全书以诗词为主,共分六章:格律诗、长短句、歌行体、题画诗、歌词以及我自己创作的诗书画作品。统算下来有520多首。书中部分诗词曾在各级刊物发表,有些曾经得到全国诗词名家的评论指导,多是褒奖之词。集子出版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沈华维先生和枣庄学院中文系教授韩大伟先生专为本书作序,亦是给了诸多表扬。所有评论都是带着友情的激发鼓励,好在我有自知之明。我自己评价这本书的作品:五成凑数、四成勉强、一成得意。如此,已经心满意足了。开始写诗时,有一首发表便很快乐。进而得寸进尺,期待有一首流传便是成就。后来在多期《中华诗词年鉴》和徐州某些文化景区的霓虹灯箱偶然看到我的诗词、在全国层面的正规渠道也有我的诗词多次得了奖状奖金,便觉没有空费纸墨。自我感觉能有一成得意也就够了。

古体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最高境界应是“妙不可言”。换一种语言去解读古体诗词,无论如何你都说不出它的最高境界。我听今人解析古人诗词,多是望词说意、主观臆想,难免牵强附会或只是说出些皮毛边角,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道出诗词的真境,谬解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既然妙不可言便是不言为妙。不随意解读,便是尊重。当然,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还是有发言权的,但说清字义词义就行,尽量留给学生感觉的空间。

谬赞这个词有妄加夸赞的意思,很多人用它表达谦逊,细思不妥。名家和师友对我诗词的褒奖,实则是一种鞭策,可以当作努力的标尺,见言思进,不能说是“谬赞”。但确实存在解读高于创意或者与创作意图不完全吻合的情况,然而对普及诗词知识、提高创作水平还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的。我自己解读我的诗词也许更能符合作品实际。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因为创作的灵感有时候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语言固有的微妙并非作者自己就一定说得清楚,也不排除自我感觉与读者感觉不一样的情况。我自己最值得自己表扬的就是从来不作无病呻吟。白话白描,没有玄虚。每一首诗词都源于生活的随觉随感,九成以上都是采风作品。

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两样东西似乎都很重要。但是前者当前更普遍,后者当面就少了,即使有自我批评也多是轻飘飘的谦虚语言。我用五成凑数、四成勉强、一成得意来评价我的《寤移斋诗墨》也算二者都有了。见人家出书,眼热,自己也想出。但要每首都可意都经典,我这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著作。于是便出现了书中的良莠不齐。好在自我感觉有些得意之处,便不在意有几成了。

五绝当中我最满意的是那首《山村写意》:岭下茅檐小,石墙生绿苔。篱边三五菊,径向野风开。这是一首写生作品,来得自然也说得自然,其中的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个古风简朴的空间、一份道法自然的清真,一种超然世外的空灵。青山脚下、茅屋门前,野风轻轻吹过,菊花自由生长。静静体会,自有一种别样的心情。

书中分量最大的是七绝和五律,是我比较顺手的两种体式。

七绝180余首,最宠那首《周末春行小记》:三月春行身渐乏,河边小憩卧黄花。清风着意催香梦,醒见枝头日欲斜。一种不刻意的生活形态,一种不刻意的诗性语言。随心所欲地行走,随心所欲的记录,把自己春游的那份闲散、那份轻松、那份超然自得的状态不假雕饰地写将出来,现实里带着些浪漫。个中的感觉就是妙不可言。此外最有感觉的是我在三峡采风的一组作品。己亥之夏我与三位文友赴三峡及沿岸采风,随着旅行社的安排顺路去了恩施大峡谷。紧紧张张四日行程,随地灵感,即兴凑成律绝40余首,选择20余首入了本书,细细咀嚼,也品出了一点味道。

五律入书69首,良莠差距不大,偏爱那首《沂蒙山中偶得》:纵横牛背石,零落狗头田。丛树相交接,藤花自蔓延。谷中生野果,涧下走荒泉。逢问家何处,指看云水连。乙未初秋随团到平邑县九间棚参观学习,沿途所见山村野畴、丛树荒泉,皆是难得的天工造意,便以白描的手法接成五律一首。牛背石、狗头田、丛树、藤花、野果、荒泉,六个镜头简单道白,但也形象、具体、鲜明、传神,展示了大山脚下的原始之美、野性之美,亦是人间富有神韵的古风之美。最后的随手一指,完成了诗的转合,也指出了无尽的想象:逢问家何处,指看云水连。在这样一个原生态的大美之地,敢问山中人,你家在哪里?山人随手一指:云水相连处。无疑多了几分神秘、几分诱惑。那云水相连的地方,是鸡犬相闻的村落,还是柳暗花明的酒舍。读者尽可发挥足够的想象。

七律是我的弱项,因而入书不多。倒也有两三首中意的。《运河岸边人家》和《湖边人家二首》都是坐地成诗,气息清爽自然。最后那首《秋游达坂山鹞子沟偶遇》倒是有些趣味:达坂山中鹞子沟,密林小径入深游。迎高奋勇忽雷雨,望后慌忙骤日头。屐印鲜苔沾露满,目移老涧对泉幽。猝然一阵衣衫透,风起身边顿觉秋。文学的任务是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既反映客观现象也反映主观意识。这首诗的前面七句都是客观现象,最后一句是主观意识也是诗的点睛之笔。前面那令人联想的密林小径、忽来的雷雨、骤出的日头以及奋勇和慌忙的状态都是有趣有味的过程铺垫,最后一句看似客观现象,实则主观觉悟,是受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点化,以秋喻凉,以凉说秋。因好奇而登高,因登高而遇雨,因遇雨而湿衣,因湿衣而觉凉,因觉凉而知秋,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实现了起承转合的有机衔接。

词这东西,已经被宋人玩弄到了极致,其后一直无能超越,今人更是望尘莫及。所谓填词就是依样画葫芦,能读出宋词味道的少而又少。所以我对我的套牌长短句不敢高估,依样画葫芦,也画得不圆不方,远不如现代歌词来得顺手。勉强选得一些入书,也是凑个样式,人前每觉汗颜。唯有《浣溪沙》一组半诗半词,有几首与生活贴近的稍觉有点味道。譬如《晨兴》这首:鸡唤拂晨惊梦香,醒看旭满日临窗。起身又继一天长。秋满当为新意境,心闲便是好时光。归来岁月不慌忙。这首词在意境上受了宋人程颢七律《秋日偶成》的影响。“心闲便是好时光”一句为整首词画龙点睛,算是说到了点子上。面对喧嚣纷扰、劳烦困顿,还有什么比“心闲”二字更珍贵的吗。又譬如《参加重阳节老年书画展》:又是重阳新岁秋,情怀未觉暮年愁。一堂书画见风流。老骥应非驽影困,残锋犹作健毫遒。童心直欲再从头。显见一种忘龄的天真。老骥童心,向天再借五百年,是妄想也是豪气。但毕竟还是直白了一些,定难与古人的词作并读。这就是我把它们作为“套牌”长短句而不敢直接称作“词”的原因。

古风歌行统共创作了十来首,索性全都收录进来。古风和歌行体在概念上是传承的关系,在形制上并无区别。这种体式音韵相对自由,格律相对宽松,易于行文,但对思想性、情绪性的要求更高。十几首中,第一首和最后一首最见情绪。《慈母周年祭》因为换韵分了段落,是为了便于阅读,合起来与《琵琶行》的字句恰好相等,是巧合而非刻意为之。这首诗我注入了全部的心情。亲恩如天,母爱无疆,以这616字,纵是字字泣血,也难表悲伤思念之情。最后两节转合,整个情绪如在深渊里挣扎:从此阴阳两不知,坟前屡屡悲如斯。恩亲去罢不再逢,生死分明无消息。夜静反侧细思量,遗恨孝敬多差池。父母予儿无寸留,儿予父母只点滴。翩翩余烬轻飞扬,黄土跪别爹和娘。欲知冥间寒暑事,闻说阴风刮无常。归梦复使枕巾湿,双亲隐约旧模样。恍惚又闻絮叨语:天冷莫忘加衣裳!到这最后一句,已是涕零不知所云。

接下来的题画诗是我比较得意的部分,尤其是七绝60余首,因为有小品构思酝酿的情绪,易找感觉、好抓要领,大部分具有真性情、新境界。列举一例,名曰《贪香》,是我一幅花鸟小品的题款:醉在花间未觉愁,任凭岁月付东流。此身但得香为伴,不屑功名楼上楼。有专家评论:这是典型的文人诗,诗中有诗人的影子。醉在花间,有香为伴,得乐且乐,何其美好。什么宝贵功名,只是过眼烟云,这些与老子何干!这是散淡文人才会有的作派。看似轻狂,倒很可爱。

歌词一部可作新诗看待。当代新诗连押韵都不要了,进化的步子实在太大。我写歌词必先考虑主题,然后是节奏韵律,再是歌词的格式。现代人叫它新歌诗。书中歌词总体水平比较均衡,差异还是有的。传播最广的是《大汉刘邦》。该词在《词刊》发表后,即有多人谱曲演唱,央视多次播出,且得了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石家庄市音协2013年11月28日音乐文学学会歌词创作辅导培训会上即有专家以这首作品举例教学,认为该词气势磅礴,排山倒海。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晓琪先生也亲自谱曲制作列入他的教辅材料。但我最觉情绪到位的则是《子路》一首:风雨沧桑,留几多家国梦想。真情男儿,来自礼乐之邦。肝胆热肠,志在拯救万方。信义廉耻,造一个神圣天堂。剑影斜阳,更显吾丈夫气象。舍身成仁,能教芳草留香。整我冠带,相对天圆地方。壮哉人生,应无悔好胜争强。天地之间,多少回望。岁月如斯,寒来暑往。数我华夏,几易玄黄。沉舟侧畔听一曲千古绝唱。

第六部分丹青诗意皆是率性而为,不可过于认真掰嚓。诗书画一体,今人为之不多。我勉强为之,受到友人表扬,认为简单有趣、率真可爱,便拿来点缀。但毕竟无师门可炫、无法理可据、无规律可循,不过给本著添些调味的页码而已。

我曾调侃职业和时间的价值关系。第一是做官,年轻最有含金量,一老也就贬值了。第二是医生,年轻不值钱,越老越值钱。第三是书画家,越老越值钱,死了更值钱。还有一种,是诗人,不以年龄论断,时间却把他们变成了金子,因为他们留下的,是最持久耐用的消费品:诗意。精彩的人生你可以不在乎有没有诗意,但有诗意的人生一定是精彩的人生。从这一点来说,有一本诗集留下,人生便少了一份遗憾。

写到此处正赶新年到来,顺吟一首以作纪念:仰对中天河汉长,干支交替换登场。岁华又觉一轮满,午夜钟声听带香。

荡漾在尚田小镇的逸气仙风

虽然已过了小雪的节气,无锡尚田小镇依然如苏北的晚秋留着几分温和。草色尚未褪尽,树叶带着默默的留恋与枝头作别,陆陆续续、飘飘摇摇地落下地来,在无风的残阳里,聚成一片一片的斑斓。在这样的环境里举行一次朋友的聚会或者一次文化沙龙,无疑多了几分浪漫和快意。

袁志山先生带着他的袁家军来了,带着激扬的情绪和他们写生的行囊。袁志山先生的朋友来了,包括本人在内,一群铁杆老牌袁粉,揣着极大的兴致和美好的祝福。

当天晚上,在和谐热烈的宴会氛围里,大家都获得了这个如这个晚秋般的日子特别丰厚的意外收获,美美地过了一次共产主义的大瘾。袁志山先生以75岁的高龄,大半生艺术天赋的底蕴积蓄,用半月之余的辛苦,精心创作了40多幅书画小品,圆了每一个来宾包括他的徒弟梦寐的期待。新收的徒弟小冯又以每人一件精美的彩绘陶瓷作为见面之礼。有吃有喝有拿有相聚的激动,四有俱来,焉能不有极致的好心情。

这是袁志山先生本人对活动进行的巧妙设计,一开始就掀起一个高潮,把大家的情绪推到了癫狂状态。他的高徒潘宝强夫妇精心安排了尚田小镇这个太湖之滨的风水宝地,以及有品有位的吃住和活动内容。他的高徒常胜利、周波以其忙碌的付出,把一个充满激情的团聚展开得有条不紊,让大家个个笑逐颜开。于是,气氛便一步步升温,直升到让袁志山先生有了要当众创作一幅巨作的冲动。

袁志山先生要带领他的徒弟们创作一幅太湖盛景。这将是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场面,让所有人一睹大师泼墨的风采。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意外收获!

位于小镇一角的会议中心大厅被提前做了文房四宝的准备,八尺整幅的宣纸已静静地等在宽阔的案台上,期待着点石成金、鳞鱼化龙的嬗变。

下午三时许,画室早早聚满了人儿,目光齐齐地投向厅堂的中央,无形中增加了现场的严肃感,不知不觉给了即将登堂的主角强大的压力。倘若没有坚定豪迈的底气,是很难迎对这种场面的。

袁志山先生稳步穿过人群,从容走到桌前,向大家微微一笑,让他自己也让全场的人放松下来。我盯着他那个让人有点发炫的亮光光头顶,猜不出脑袋里面装了多少内容。但从他轻松的表情里,感到了他胸有成竹的气息。

太湖是天下名湖。其沧桑蕴育的浩大气象曾让千秋万代的文人骚客读之未尽、写之不绝。今天把它落到这眼前的一方宣纸上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是对画家笔墨的考量,更是对画家胸襟的考量。我期待着这个结果,大家都在期待。

这是我第二次现场目睹袁志山先生挥洒巨幅画卷。第一次是在沛县的歌风书院,那个纵横捭阖的形象和一气呵成的气度曾让在场的所有人击节叫绝。那个在先生笔下构造的山水大观让人深深感受了来自画家心中的浩荡,至今依然令人回味无穷。

眼前的袁志山先生开始进行画面构思,对他的学生进行笔墨分工。然后拿起一枝如拳头大小的大号毛笔在墨盘上作了个调蘸的示范,便开始点将。

第一个派上场的是他的高徒常胜利,按照他的指引作了一个枯淡相宜的铺垫。一大片墨迹落在洁白的宣纸上。炮声打响,大战便拉开序幕,一场精彩的战役顷刻到来,让在场观众的神情陡然贯注起来。

接下来是另一个高徒王清华。袁志山先生要求他用一枝小笔开启一个角落,勾出湖边山前的草木,这是一个尖兵的角色。几棵阔叶的和针叶的小树的轮廓在大湖诞生之前来到宣纸之上,与常胜利皴出的枯墨悄然融汇。袁志山先生对近距离观摩的铁粉们说,看到了吗,这幅画已经成功一半了。在他看来,冰山已破开一角,堡垒已打出缺口,接下来就可以长驱直入了。其实我们还没看出什么眉目。

袁志山先生接过王清华手中的毛笔在徒弟的笔墨上蹭蹭补了几笔。就直接点到了周波。有心人能够看出,袁志山先生今天的创作本来是有打算的,不仅是兴奋之余的冲动,也是想借机练兵,更想看看高徒们在人前的表现和能力。

在老师的指点下,周波握笔继续在空间拓展。树木在增加,画面在延伸。一刻钟过去,果然有了更加接近湖山的影子。是太湖还是天下随便哪个湖山,我们尚不能做出直观的认定。

再接下来,是叫人长眼的时刻,袁志山先生亲自操刀了。全场一片安静,偶有窃窃私语,是电影大片开演之前读秒的躁动。

只见袁志山先生拿起另一支大笔,精准地在墨池里蘸了几蘸,然后重重地砸在宣纸上。通、通、通,随着战鼓般的共鸣,浓浓的墨色与学生方才的墨痕对撞成为一体。继而有节奏地运动臂腕,把胸中蕴藏的仙风逸气、海雨天风尽情地泼洒在宣纸之上。那是一种叱咤山河的的气概,恰如一位骑上战马的将军,从容地挥动手中的锐戈长矛,于千军万马轻取上将首级。又似一位冲锋的战士,勇敢地把军旗立在浩空之下。

我从对面移身到袁志山先生身后,换一个角度观察,感受他笔墨行走的心迹。

画面逐步丰满,元素逐步丰富。太湖亿万年沧桑造就的风韵,以杯茶功夫就被搬到了宣纸之上。何等地神奇啊!

一个人的天赋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把许多人头头是道的语言意象,说得出说不出但一直做不到的东西,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出来,这样的人的并不多见。袁志山先生其人其墨奇也!

我曾在随处的场合评价袁志山先生,是一个天才,一个奇才,一个怪才,一个旷世之才,眼前的表现再一次验证了我的观点。一个阳刚的、雄性的袁志山,一个天马行空的袁志山,像一把高举的火炬,再一次照亮他笔墨的旷野。

一幅素描的墨迹被移到墙上,大家目瞪口呆,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们继续随着袁志山先生师徒的笔墨走近太湖,去感受超越了天设地造的美丽。绘画最讲笔性。笔性二字包含的东西很多,根本的是灵感和气息。所展现的不仅是来源于自然的景象和生活的直观感受,更是画家心中的创造的超然世界。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远远高于客观存在的。

笔下一片白帆飘来,带着阳光的金色,带着云朵的清新,带着远古悠扬的气息。

恣意挥洒之后,袁志山先生开始用更加细腻的笔墨进行的美丽编织,把天地生命的美好一点一点注入到水墨的轮廓之中。又如一位登高的帝王有板有眼地指点着他的江山。于是这山,有了绿翠欲滴的颜色,有了万紫千红的风采。于是那水有了晶莹的波光,有了灵动的气象。于是我们听到了鸟儿在歌唱,感到了清风在吹拂。一个水墨的太湖呼之欲出,山迹水印犹如月照的影子,呈现一种融融的质感。

在场的专家学着者张云志先生点评:照着山画山,永远画不出山。能画出心中的山,才是画家的真本领。于是为画卷命名曰:我与青山谁妩媚。蕴含了画家的心境与自然媲美的思考。

一个小时,一幅巨幅画卷诞生了。面对画卷,有人脱口而出: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太湖,我爱你袁志山!

下午的笔会诱发了晚宴的欢谑,每个人都从文质彬彬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作了尽情的个性发挥。朗诵、歌唱、武术……把整个晚宴搞得热烈非常,让我想起了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创设的那个月下江舟的晚聚,自然也放开了情怀,带醉归宿,沿着园林小径乱吟绝句一首:

园中宴罢步伶仃,寂寞灯连乱水横。

小醉尚田新冷夜,星光入梦带诗情。

 

啊 北大荒

在北京工作的老乡好友王炬明经营了一个大酒店,叫做国际共济酒店,位于北京东三环外太阳宫附近。于是每次去北京就去他那儿,有吃有住还有酒喝,不亦乐乎。在他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包括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刘长友董事长。那天恰好一起住进共济酒店,晚宴被安排到一个饭桌上。酒杯斟满,王炬明捧了刘董又捧我,便有了交流的话题。我渲染沛县的刘邦文化,为刘董寻根,怂恿他去沛县祭祖。他向我介绍北大荒,邀我去北大荒观摩采风。我的话刘董不见得顶真,他的邀请我却正中下怀。北大荒,我向往久矣。这是2017年年初,事情一多就放下了。之后又见到王炬明,炬明开口就问:哪天去北大荒?刘长友董事长一直惦记着呢。原来刘董事长很重视这个邀请,甚至已列入了计划。于是我下了决心,与沛县文学创作团另外8位作家,借着西行采风的余兴,一起踏上了北大荒的采风之旅。启程是在8月27日。

往东北走,坐火车最有感觉:视线越走越宽,景色也越看越好。我已经有过多次体验。这次大家却鼓起勇气坐了飞机,隔着厚厚的云层,也就很难看到沿途的风景了。首站到达哈尔滨,北大荒的指挥部就在这里。热心的王炬明已经先期到达做了沟通安排,刘董事长出差恰从外地赶回,在机场就有了热情的拥抱。

董事长专门安排办公室主任辛风雷和科长刘鑫陪同引导,并精心安排了采风路线,要让我们好好看看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创造的人间奇迹,以及他们近年来在农耕领域的杰出创造,顺路感受一下这片天地的风物风情。

市区住下,宋传恩团长约了作家班的同学唐飚先生。唐飙先生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一个热情洋溢的作家。听有远方的朋友到了,便兴高采烈地赶来,一落座就侃侃而谈,讲述东北的史话,讲述北大荒的变迁。于是我们先上一课,概念上知道了一些北大荒的情况。

北大荒原是黑龙江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荒芜地区,旧时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偏僻凶险、人烟罕见,各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物竞天择,固守着丛林法则。五十年代开始,国家组织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发。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这里,经过六十多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大约4000万亩精良的土地。尽管千古洪荒已经化作了美丽的风景和充实的粮仓,但北大荒的名字依旧响亮得无法改变,因为这个名字里渗透了一种战天斗地的精神、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一种天地大美的内在气质。

从《山海经》的记载到新中国的壮举、从农垦军团的形成到北大荒集团的成长、从王震将军第一把火的豪迈到艰苦奋斗的北大荒精神、从当年的知青小伙到现在北大荒的第N代主人,唐飙先生滔滔不绝。兴起之处,又随口背诵了金主完颜亮的《满江红-咏雪》: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着实吊高了我们一睹北大荒风采的胃口。

刘长友董事长安排我们参观的是北大荒的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首站是兴凯湖农场。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将北大荒垦区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其南侧最有看点的是兴凯湖农场和八五六农场。从哈尔滨到兴凯湖,沿途都是肥沃的土地,道路两旁起伏的丘陵上长满了玉米,这是东北秋季的主要农作物。继而是被针叶和小叶树林覆盖的绵延的山脉。红灰屋顶夹杂的村庄穿插在青纱帐中,山丘之间的低洼地带交替的小块水稻已经泛出金色的影像,间或有团簇的矮树点缀在大块的田间。

日午时分,车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依兰县,在一个服务区性质的地方停车就餐。眼花缭乱的招牌几乎都是一个名字:得莫利炖鱼,这是此地最有特色的菜肴。据说这道美味是依兰的临县方正县伊汉通乡的得莫利村民发明的。由于这个村庄北靠松花江,这里的村民以打渔为生,得莫利炖鱼就成了村里的特色菜肴。陪同的刘科长对这里很熟悉,带着我们直接走进一个餐馆落座。一刻钟功夫,一个大搪瓷盆端上桌来,浓浓的卤汁里卧着一条炖透的大青鱼,配着成块的老豆腐、土豆片以及粉条、大白菜,还有不多不少的几块五花肉。色香味俱佳,食欲被调动起来,大家一饱为快。继而跨过松花江,走进大面积的原野,在青黄鲜亮、层次分明的色彩里一路前行,斜阳西照的时候我们走进了兴凯湖农场的地盘。

兴凯湖农场是北大荒建场较早的农场,场内河湖交织,在其一侧的兴凯湖是中俄两国共有的湖泊,大而浩荡。车子首先开到兴凯湖,我们也首先在这里遭遇了一个下马威:面对一湖秋水,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下车直奔湖边,站在细匀柔软的水岸沙滩,遥望对面隐约的异国风光。我掏出手机,准备留下走进北大荒的第一张影像。骤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所有人猝不及防,一下子成了落汤鸡。湖面也在转眼间波浪汹涌,卷起湖底的泥沙,使大湖变得面目狰狞。真是意外的意外,这天气好是奇怪,没有任何预兆,晴雨只在刹那之间。更意外的是,我们正要上车,这天又晴得亮堂堂的,风也止得没了声息,水面顿时平静下来。隔水望去,斜阳清辉重新送来一湖粼粼波光。回味那阵妖风、那片妖云,真是来无影去也无踪。由于天色已晚,我们按计划先在兴凯湖农场场部住宿下来。

次日的兴凯湖农场是一个晴朗的天气,空气澄澈,阳光烁眼。我早早起来走出场部,漫步在田块之间的小路上,清晨的微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拂过发梢,让大北方的气息沉淀在心头。一望无际的原野,泛黄的稻菽透出丰收的信息;湖河关联的湿地,莺飞草长遥遥可见。据陪同采风的刘科长介绍,这个农场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于其它农场。原来这个农场是1955年由北京市公安局建立的劳改农场。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原有劳改人员陆续释放,或留场就业转为农工,劳改农场亦转为一般国营农场。当时送到这里进行劳动改造的以高层次右派分子居多,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专家学者,有些是在科技领域的拔尖人才,智商高,探索了不少科学种田的好办法。因此兴凯湖农场的田间工程和种植方式比别的农场有很多长处。

早饭后我们直接去参观的是紧邻的 八五六农场。这个农场也是由劳改农场改制而来,精致的种植模式,足以体现北大荒现代农业的样板形象。大面积的田块中搭起了一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一览农场全貌,感受天际无涯。自由舒卷的白云反衬着黄绿交错的颜色,一群大雁从天空掠过,把天地的壮美化作了一串灵动的诗行。眼前格外醒目的,是稻田中用紫色秧苗镶嵌出的大字:北大荒、北大仓。整个农场将人工的智慧和生态的自然融会贯通,构成一幅令人销魂的美丽画卷。走下观景台,我们近距离地观察田间地头、沟渠垄坝,其质量标准和精细的程度叹为观止,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有品味的田野。次日在七星农场我们还走进一方大豆的田块,其耕作水平与这里毫无二致。走近齐整整的田间,俯身察看即将成熟庄稼,敦实的豆秧上密密地长满豆荚,鼓膨膨的叫人喜在心头。

两天走下来,一个特别的现象让我很好奇:这么广大的田野上这么好的庄稼,却很少看见有人劳动。刘科长介绍:北大荒的农业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生产,劳动力作业已经在这里划上了句号。特别是刘董事长旗下的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是全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农业生产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资源、技术、装备优势,耕作、施肥、杀虫、除草全部实行数字化管理,在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上不输世界先进水平。在其后七星农场农机展示广场、数字化无土栽培示范园以及友谊农场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里,刘科长的介绍得到了验证。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里,我们可以从容地感受北大荒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再到现代化的演变带来的喜悦,这是一个改天换地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解放的过程。站在一个大型耕作机械前留影,我的头顶刚好达到轮毂的轴心,真是罕见的庞然大物。这些机器蕴藏的是北大荒人源源不竭的智慧和理想追求。

几天下来,我即兴写了十几首诗词还留下了一些墨迹。其中一首诗写道:云水隔疆界,雄关锁碧流。渔家新客到,径煮岸边秋。这是参观虎头要塞,在乌苏里江岸边的鱼馆写下的。看完八五六农场的精致田园,我们转道位于中俄边界的乌苏里江岸边。提到乌苏里江,立时会想起歌唱家郭颂那具有穿透力的男高音: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这首歌让乌苏里江魅力倍增,也让赫哲人多了几分传奇。而让乌苏里江成为名江名河的,还有另外的故事。著名的虎头要塞和珍宝岛都与它有着血脉之亲。虎头要塞就在乌苏里江岸边,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也是苏联参与中国抗战最后一个攻克的日军堡垒。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深处,中国和苏联交恶时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引发国际关注的战争。乌苏里江本来是我国的一条内河,清朝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江东岸的广大地域被沙俄强占,它便成了一条界江。历史已经远去,江边一派祥和。不息的江水伴着岸边的歌声依旧生机无限,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

乌苏里江是中国仅有的几条未被污染的江河之一,其流域生长着众多的鱼种,来到这里不吃江鱼是很遗憾的。赫哲人是不是还在这里撒网不作研究,但满江的鱼儿肯定足够品尝。从虎头要塞下来,我们径直走进了一个鱼馆,点了八道菜,其中七道是鱼,工薪消费的价格,应该都是常规品种。店家介绍都是乌苏里江的野生冷水鱼。名字没记住一个,味道之鲜美却让所有人赞不绝口。团长宋传恩连夸数遍,说是至今吃到的味道最好的鱼宴。于是与老板攀谈,结果认了老乡,且做出结论:东北的好江鲜遇上了内地的好手艺便有了这般好味道。

完达山的北面是七星农场和友谊农场。友谊农场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场部与县城合为一体,城区不大但很整洁,场部的广场上矗立着毛主席挥手的汉白玉巨型雕塑。这里有两个地方让我们再开眼界:一个是挹娄文化园,一个是北大荒农机博览园, 从这两个园子我们感觉到了北大荒的前世和今生。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1800年前的汉魏时期,满族先祖挹娄人就在这里的七星河流域繁衍生息,应被视作是北大荒最早的拓荒者。不过那时候的生产方式是极端落后的,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明。而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所展示的则是北大荒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看足了北大荒的天地壮美,心里忽然充满了感动,感动于北大荒老一代的拓荒者。是他们的青春奉献改变了这片天地的色彩。他们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身份,但都经历了同样的艰辛,作出了同样的付出,用人生谱写了岁月的壮歌,凝聚形成了可歌可泣的北大荒精神。很多人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一辈一辈成了这里的主人。他们虽然渐渐老了,但是北大荒精神不老,北大荒的土地正在焕发青春,他们的子孙仍在用青春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生机。同时感动于这片新土地的新的开创者,是他们用智慧和理想改变了这片天地的内涵,他们用大写的人字造就了大写的北大荒,让北大荒迈步走向国际市场,继续着现代农业新的辉煌。

小学时在一篇文章里读过北大荒:俯拾皆是鸟蛋,伸手就能抓到鱼虾,曾经心动不已。眼下这美轮美奂而充满生机的北大荒亦给了我十分的爱恋。于是一首歌词在心中诞生:

奔流的江河汇成力量,

远古岁月留下沧桑。

一代风流无悔的人生,

送走世代不变的荒凉。

 

不要问我们来自何方,

落地生根就是家乡。

黑土之上撒下的青春,

化作一望无际的金黄。

 

啊北大荒,啊北大仓,

祖国梦圆,事业无疆。

向着更远更高,

迎接明天的太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