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楚韵汉风、南秀北雄 ——“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暨座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发布时间:2015-07-17 11:21:48 内容作者:

 辛文

2014年3月19日,“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北京彭城两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承办。这是继201310月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基础上,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先生,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先生,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先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北京彭城两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誉会长赵化勇先生,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女士,原林业部副部长、林业部书画院院长刘广运先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先生等领导,希腊驻中国使馆文化参赞蒙塔奇女士、韩国大邱艺总美术家协会会长朴炳九先生、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巴菲尔德先生等国际友人,以及邹佩珠、薛永年、田黎明、张道兴、马书林、胡伟、唐勇力、杜军、陈平、姜宝林、郭石夫、郑工、王镛、高云、叶飚荣、尉天池、陈传席、尚辉、刘艺、张飙、申万胜、胡抗美、周志高、王学岭、张陆一、管峻、郭公达、喻继高、郑于鹤、张立辰、程大利、李小可、李庚、陈云岗、朱虹子、高天民、郎永淳等艺术界嘉宾数百人出席开幕式,展览由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主持。

中共徐州市委书记代表主办方徐州市委、市政府讲话。他说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享有彭祖故国、汉皇故里、西楚故都的美誉,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深厚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交融交汇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徐州“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人文特质。徐州书画艺术名家辈出、群英荟萃,近百年来,涌现出张伯英、李可染、刘开渠、朱德群、喻继高、张立辰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名家大师,成就了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大力实施“舞动汉风”工程,持续推进“四个一”精品文化项目,着力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互动并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汉风”与“吴韵”比翼齐飞的江苏文化新格局。我们坚持把书画文化建设作为实施“舞动汉风”工程的重中之重,积极培养优秀书画人才,着力办好“彭城画派”主体画展,精心打造“书画徐州”文化品牌,为徐州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优良条件、注入新的动力。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先生代表徐州籍艺术家致辞。他说,清末民初以来,徐州美术事业取得了非凡地成就。创办于1924年的私立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学校之一,王子云、王肇民和我父亲都曾在此义务讲课,为美术的推广普及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在一百余年时间里,徐州陆续走出了张伯英、王子云、刘开渠、李可染、王肇民、王青芳、朱丹和朱德群等一批艺术大师,他们中有专门从事创作的,也有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还有新中国美术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有画家、雕塑家、书法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们都是开拓创新的大师、大家,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出现了徐州美术现象。流风所及必将影响到徐州整个的美术事业发展。当下从徐州走出来了一大批艺术家、理论家,他们秉承前辈大师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各有擅场、各领风骚,徐州籍艺术家在美术领域全面展现了独特地风采,为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展的开幕,是我们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有影响的展览活动。很多耀眼的名字历历在目,一百年来这些大师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美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现在活跃在我们中国画坛的,一些实力派的画家,有成就有影响的画家,很多都是徐州籍的,我们坐在这,很多美术界的这些大家都是徐州籍的,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件事实。那么打出“彭城画派”来,我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地方打出画派都是先提出一个口号,然后就要打造,我觉得“彭城画派”是先已经形成这样一个美术群体,美术现象,然后再冠以“彭城画派”,我觉得这是非常之自然,非常之成熟。

徐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艺术发达,尤其近现代。翻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徐州走出了一大批对近现代中国美术产生影响的人物。以张伯英、李可染、刘开渠、朱德群为代表的从徐州走出的艺术家,他们中有的是艺术家,更多的是集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于一身,艺术家与理论家、甚至是组织领导者于一身的综合性人物,他们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起着重要地推动作用。

展览以二十世纪徐州美术发展为叙事背景,系统全面整体地梳理了近百年来徐州美术书法发展的历程,注重展览的学术性、整体性与全面性,强调学理逻辑。这次展览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展览单一的陈展模式,将作品展示、文献梳理与研究、作品与文献陈列有机结合起来,将展览叙述分为历史与当下两个大的部分,用四个板块来陈述展览:风声先觉——徐州籍大师序列文献展、可染无疆——李可染绘画世界、鸿鹄高飞——旅外艺术家群、昕昕原创——守望乡土的耕耘者。这个展览是在去年南京“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基础上延拓而来,为了更好地体现徐州整体的美术状况,展览从书画作品而延伸至大美术,增加了版、油、雕塑等美术门类。因为徐州的整体美术发展无论过往的历史还是当下的发展,都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完整性与全面性。一方面是美术品类齐备,国油版雕书法乃至美术理论都代不乏人,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有代表性人物;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创作与研究上的传承性与连贯性。这次展览全面整体展现了徐州的美术形象,同时也表现出陈展理念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尤其对于“彭城画派”的意义是巨大的,它将“彭城画派”的理念延伸至书画之外更为广阔的美术领域,这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姿态,这也恰恰展现出徐州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特点。

通过对二十世纪徐州美术的整体梳理与研究,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徐州美术发展状况实际就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状况,它基本可以算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近现代美术一方面是对传统中国美术的思考,当然这集中于绘画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借鉴学习西方美术,引进西式的美术教育,强调中西融合或是中西结合等等。从徐州走出去的第一代人,他们见证了这样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实践者与推动者。以王子云、刘开渠为代表的徐州籍艺术家,他们受到国内美术教育基础上,继而留学法国,又从法国回到中国,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研究事业,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个缩影,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而王子云是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王肇民先生的创作可以看到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绘画的态度,他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他对于西方绘画的理解与研究。李可染先生的创作,更多地体现了融汇中西,在继承中国传统与借鉴西方上开拓新路,超越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路数,推动了当代中国画发展,是中国山水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画探索的一个缩影与代表。王青芳与朱丹先生,他们不仅是艺术家,更是艺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王青芳是三四十年代北京地区美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与参与者;而朱丹先生则是新中国美术事业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开拓者,是奠基的一代;这种组织领导与策划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一种重要特点,是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张伯英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碑帖结合的创作模式,这也是二十世纪书法创作的重要特点,他是其中的代表性书家,二是他的书学研究,他的帖学研究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研究书学研究成果之一,对后世的帖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创作与研究也是二十世纪书法发展的一个缩影。承接他们的,以郭公达、喻继高、尉天池、张立辰、朱振庚、李小可、程大利、赵绪成、陈云岗为代表的徐州籍艺术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着当下美术领域的思考、创作与研究,有着一种广泛地代表性,他们的创作与探索是对当下美术的一种丰富。所以说,这个展览的意义正是在于它的这种学术梳理与架构充分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承载与学理的研究,体现出一种良好地学术水准与学术高度,既是传承又是拓展。

当天下午举行了“地缘文化与中国现当代美术——汉风墨韵晋京展美术研讨会”。孙克、刘龙庭、程大利、李一、丁宁、郑工、赵权利、张立辰、李小可等美术界理论家、艺术家数十人出席。研讨会由《美术》执行主编尚辉主持。

尚辉指出,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展首先刷新了我们美术界对徐州这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在20世纪以来涌现出这么多的大师名家,这个现象可能以前没有人关注,通过这样一个展览,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可能会引起美术界对这个现象给予关注。我们在很多研讨会上都听到,今天是个性大于地域性的一个时代。但是这个展览可能会让对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文化概念进行重新的解释,乃至于颠覆。就20世纪这100年在这一个地方能够出现这么多的画家,而且都是大家。这些个案看起来是艺术的个性在起作用,但是这些个性如果汇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找到这些个性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毫无疑问和他在少年时期,在徐州那个地方所受到的文化的熏陶,那是分不开的。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著名画家程大利指出,在最早界定“彭城画派”的时候是有争议的,我们讨论过,当时我也在场。我当时提彭城画风这个概念叫更好,但是我觉得不管叫什么,就是现在时,我们用现在时这个概念。有这么一个现象,徐州籍的画家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这儿,同时承接着前代大师们的辉光,一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研究的很充分的文本。它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地域对一个地区的美术发展究竟有怎么样的影响,有怎么样的联系。地域文化是一个生态现象,徐州是块崇文尚武的地方。

《中华书画家》主编王镛指出,我觉得在江苏省全省的文化布局或者说战略部署上,可以形成一个金陵、吴门、彭城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样对于江苏省全省的文化建设和美术发展,都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补的效果。徐州更多地保留着汉风,朴厚笃实。这个徐州性格影响着徐州艺术,我觉得梳理出来的八大家,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徐州的性格,这些徐州籍的画家根在徐州,这是能够成为培树“彭城画派”的基础。李可染是徐州人,在徐州生活了20多年,但主要艺术活动并不在徐州。所以李可染可以作为徐州“彭城画派”的精神领袖,其他几个徐州籍的画家也是这样,可以给提供巨大的精神资源。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指出,感觉这个展览会筹备的非常的隆重,准备的那么丰富,传承的关系和地区的特色都非常好,看了以后很感动。在这个时间里,把徐州地区的在外地的、在本地的,甚至在国外的,都能够组到一个画展里面来,这个工作非常的不简单。这说明最近一个普遍的现象都是地方的文化部门,政府拿出很大的力气来支持绘画工作,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包括建立地方画派这个概念都是地方政府在支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指出,徐州这样一个地域为中国贡献了如此多的大师,影响了百年中国美术的进程。这样探讨的范围和意义就已经跃出了地域范畴。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论证“彭城画派”如何构建或者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要论证徐州这个地域对于中国百年来的贡献,以及它以后如何能做出更大贡献的问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指出,徐州是首批2007年正式命名徐州为书法名城,书协会员就有140多位,徐州书法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张伯英先生是民国四大家之一,同时是大的书法鉴定家,对后来的启功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李可染先生书法写的非常好,非常厚重,更多的从碑体里面显示出一些东西。朱丹先生,是中国书协首届的副主席,擅长写章草。除了八大家以外,老一辈像尉天先生,是中国当代书坛代表性的人物,写草书很大气,尉老也不简单, 60年代搞书法普及,出版了《怎样写毛笔字》的教材,影响很大,对新中国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还有马世晓先生,改革开放以后的草书里面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写出了自己的面貌,自成韵味,自成节奏,特点很明显。徐州的70后、80后作者,也已经写的相当好了。这说明徐州在书法方面很有后劲,有可持续发展的一面。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丁宁指出,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从学理的角度大家觉得画派已经存在了,成就一定高度的,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徐州的角度来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意识,这是一种很高的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我想对于“彭城画派”的理解,我更愿意想到一个词,就是今天有很多科技开发区,科技开发区现在有一个特殊的叫法是孵化器。我想“彭城画派”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政府有意识推动的一种孵化的举动的,这个举动是值得可敬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指出,中国的南北问题在20世纪的文化讨论当中是非常突出的,在美术史的讨论当中也是非常突出的,这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现象。我们动不动就说南水北水,而且是以东西走向的大河来割裂南北的关系,我们又试图通过南北的问题把它割裂。徐州籍的画家在文化建构当中起着不可忽略的积极的建构作用,我想到的另一个词就是文化融入。理论研讨会在和谐、热烈的学术中结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