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专家学者纵论“彭城画派” 就“彭城画派”的命名原则、学理依据、历史渊源、精神实质等进行探讨

发布时间:2020-05-07 11:36:20 内容作者:

彭城晚报刊发
专家学者纵论“彭城画派”
就“彭城画派”的命名原则、学理依据、历史渊源、精神实质等进行探讨
2013年10月22日下午,“彭城画派”与中国现当代美术研讨会在省美术馆举行。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彭城画派”的命名原则、学理依据、历史渊源、精神实质等进行探讨。专家们重点阐述了徐州美术的资源及多样性、徐州美术的精神与“彭城画派”以及关于“彭城画派”的思考。
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不能没有像李可染、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这样的大师名家。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中国画还是油画、水彩和雕塑,不论他们的艺术行旅有多么遥远,艺术的华盖有多么繁茂,他们汲取艺术养分的根须都深深扎根于养育了他们的故土。他们籍贯徐州,血脉里永远奔涌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样豪放的汁液。在当代中国美术界,从徐州走出去的美术硕彦,也可圈可点。徐州南秀北雄的地理气候形成的这方水土,已从笔墨语言风貌扩展到这些美术家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人格。“彭城画派”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徐州美术的精神个性
高天民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徐州美术的精神总的来说是以下几点:首先是朴厚强正的气质,这在画家的作品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可染大师的厚重,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其次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徐州画家能够走到今天都是进行了一番拼搏,而且克服了很多困难。这些都是徐州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使然。三是积极探索的精神。徐州画家在探索性上没有任何禁忌,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四是写意的精神。这是汉画像石和汉代艺术的传统。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这些是与徐州豪放霸气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从以上对徐州美术精神的概述中可以看出,徐州美术具有自己显著的精神特征。这种特征是目前徐州市打造自己“彭成画派”和构建“书画徐州”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是本着这样的个性与精神,徐州不仅涌现了众多著名的美术大家,而且他们涉及了各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创造了新的辉煌。这种精神将成为“彭城画派”的依托,从而使徐州美术在新时期再放异彩。
 
李可染这面旗帜
足以吸引观众
孙晓云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徐州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绝大多数徐州人保持了苍茫浑厚强悍大气的性格特征和历史风骨。
此次“彭城画派”在省美术馆的展览,酝酿于一年之前。这是徐州市委、市政府文化大繁荣的一项大举措,是一次有战略意义的展览。这也是省美术馆打出地域标志的杰出展览。首先是打出李可染先生的大旗,也是在江苏地域展出李可染作品最多的一次展览,在平时很难看到。李可染这面旗帜足以吸引很多观众。此外还有徐州本土的198幅作品,把“彭城画派”从历史到现在遴选出来,这是非常严肃的。
此次展览有思想、有谋略。充分展示了徐州书画的庞大实力。我觉得让大家有亲切感的是,此次展览可以让很多人知道:当今这么多的大家出自徐州,这也间接证明了徐州是中国现当代书画名城。
   
     流派一定要有
文本化的言说
翁剑青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美术史评论家
我们所讨论的“彭城画派”应该是怎样的面貌呢?我比较赞同高天民先生对“彭城画派”的美好期许,对“彭城画派”内涵的诠释以及文化的特性。
 流派一定要有文本化的言说,要有相近或者相关的绘画风格的美学语言,主要是能让当代及后代进行一定的学术梳理。我不看重当下出了多少画家,也不是看其作品的价位,而是看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要解放人的思想,超越人的情怀。这样艺术的社会效应和美学效应才能最大化。
要从美术的角度看画派的基本特性以及这次展览的意义,要关注艺术的社会价值以及今天的艺术和社会纵深的关系。此次展览从地缘文化的角度作为起点,但展览的面貌超越地源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关系比较密切。
    
     重视传统文化是
     徐州书画人的共同特性
     朱虹子 《中国艺术报》副社长、美术评论家
画派的概念非常复杂。“彭城画派”的概念是聚集了重量级的学者参与打造的徐州文化滋养的画派。徐州本地的历史文化的包容性自古已然。汉代虽然和现在距离很长,但徐州保留了遗存,保留了传统。徐州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其文化的基因,这是徐州书画几代人的共同特性。这一特性和包容性结合产生了徐州文化。
可染先生说:徐州就有八景。可染先生“为全国山水立传”,其实还是徐州人的眼光。这些东西根基还是徐州的文化思想。我的观点:可染先生突破了过去传统山水画家天人合一的观点。动因源自于西方艺术的影响,更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思想是可染先生的创作高峰也是理论高峰。
最近一两年,苏州做过吴门画派展,无锡做过太湖画派展,徐州出了这么多重要画家,今天才把这样的展览做出来,一旦做了就要超出以往。当代中国画坛可以比肩世界的只有李可染,要以世界的眼光去做这样的画展。
  
  
兼容并包是
徐州多产艺术家的原因
徐沛君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副主编
徐州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艺术家,走出这么多的艺术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人文环境,徐州处在南北交接,向南与吴文化有一定联系,向北与齐文化有联系,向西与中原文化有联系,中原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这样一来就显示出一种兼容并包的趋势。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说,凡是处于不同文化交接的地方,文学和艺术都比较活跃,徐州恰好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
80年代搞艺术不时髦,搞艺术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当时的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的地位,但徐州还是出现了这么多艺术家,这说明徐州的艺术基因。

徐州艺术家本身接触的教育都是兼容并包的。视野是宽广的。要不断研究文字、创作体会。甚至包括影像,对个案研究到位,“彭城画派”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