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 | 于克南:柳泉镇的发展由来

发布时间:2021-08-26 08:55:16 内容作者:徐州市作家协会

四百多年前,柳泉还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村民围井而居,晨起劳作,披月而归,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1563年,徐州五大驿站之一的石山驿被撤销,从这一刻开始,柳泉以往的那份平静被打破了。

驿道西侧的柳泉

1.jpg

柳泉因泉边植有柳树得名,泉水四季流淌,清澈见底,是徐州闻名遐迩的一口大泉,多次被名家写入诗中,清代诗人戴亨《柳泉》:“弱柳迷烟浑欲雨,柳根㶁㶁泉吞吐。春来黄鸟唤春晴,水面金梭织金缕。”因为这口泉水,村庄以泉为名叫柳泉村,以后发展为柳泉铺、柳泉寨、柳泉镇等,地名简称为柳泉。

明代的时候,柳泉位于古驿道西侧,东南五里是石山驿,东北五里是单庄铺,村子东面整天车水马龙,然而,柳泉人不仅无法分享驿道带来的好处,反而还得按照皇家规定给石山驿提供人力和粮草等方面的无偿服务。石山驿成了这一带最热闹的地方,过往官员都在这儿留宿,达官显贵数不胜数。胡缵宗不仅做过杭州知府、河南巡抚和山东巡抚,而且还是一位明代的大书法家,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为其所书,他曾留宿石山驿,写下小诗一首,《石山道上》:“路夹河山千里,两年四度徐州。岸岸桃花水涨,村村竹树云流。”这是一首赞美田园风光的诗作,只要心中有阳光,哪怕再颠簸劳累,身边处处都是景。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柳泉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石山驿被撤销后,客观上给柳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潜在机遇,柳泉人趁机用了将近十年的功夫打通了二郎山山口,把南来北往的“客人”请到自己的村子里住宿,做起了旅馆生意,柳泉从此热闹起来。

山口开凿的时间

1.jpg

古驿道经过石山驿和单庄之后,来到驴山山口,然后翻山到达东官路村。驴山山口古驿道经几百年踩踏,并不是寸草不生,而是不长树木,这条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是江苏境内罕见的一条古驿道。

驴山山口和二郎山山口两者相比,一个山势陡峭,道路崎岖;一个地势平坦,道路笔直。对古人来讲,“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喘”,有了平坦的道路可走肯定不会选择崎岖的山路,因此可以判断,二郎山山口古驿道开凿于石山驿被撤销之后,即1563年至1572年之间,因为1572年已经有大量的行人从柳泉过往的记载。

二郎山山口打通之后,首先柳泉取代了单庄的递铺地位,古驿道不再经过单庄,单庄走向萧条;其次过往行人被柳泉截留,石山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驿站,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两者为了地位进行了三百多年的争夺。戴亨是康熙六十年进士,路过徐州的时候没有在柳泉住宿,而是选择了石山驿,留下的诗文反映出清初的石山驿已经满目萧条,《过石山站怀林大搢》:“石山古驿众山前,沽酒邮亭握别年。几日归来重驻马,断蓬衰柳锁寒烟。”柳泉的名气真正超过石山驿当在清代中期,平恕是乾隆年间进士,其诗歌题目《自柳泉至彭城》没有写石山驿明显反映出两者的名气谁大谁小。

刘顺之雪中送炭

1.jpg

 
隆庆六年(1572年),柳泉迎来了“旅游”旺季,不大的村子经常门庭若市,人头攒动,为了顺应这个变化,徐州知州刘顺之在柳泉修建了“柳泉公馆”,其《柳泉公馆记》记载:“石山故驿所也,南至东岸驿北至利国驿,各仅三十五里,故南北官使即石山驿为驻节地,自兵宪徐公据徐州议疏奏准,并石山于利国,则官使往来率由柳泉出入,民居无复憩茇之所矣。”可见当时的柳泉不仅村子小,而且房屋也少,要想找一间破茅草屋住宿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柳泉的简陋有失国家的体统,刘顺之接着说道:“国家效古设置邮于天下,而荐绅南北行过柳泉者,乃寄蔀屋间,非国体矣。”达官显赫住在这样的茅草屋实在有失体统,因此需要建一处招待所用于接待来往官员。

刘顺之,广西马平人,隆庆六年,由举人升任徐州知州,在徐州做了大量工作,志书对他赞美有加。柳泉人不应忘记这位知州,他做了一件让石山驿人触目惊心,让柳泉人拍手称快的事情,为了建柳泉公馆他把石山驿的驿站建筑几乎整个给拆了,新建的柳泉公馆也有详细的尺寸记载。这处距今448年的柳泉公馆,大厅及左右厢房至今保存完好,长宽和记载都能对上号,是徐州寥寥无几的官方修建的明代建筑之一,但是还没有评上区级和市级文物单位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柳泉镇蜕变经过

清康熙年间,柳泉才成为古驿道正式在编的单位“柳泉铺”,这与徐州知州刘顺之设立柳泉公馆有关,与柳泉人打通二郎山山口有关,石山驿虽然被取消了,但是后来曾多次短时间恢复,以应对国家大事,如吴三桂三藩之乱。没有柳泉铺的存在,柳泉没资格和石山驿竞争,直到清末两者的地位之争仍是龙争虎斗,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两者同时被设置为“柳泉寨”和“石山驿寨”,明摆着两者是平起平坐,互不相让。

林则徐路过徐州时把柳泉误写为石山驿,据林则徐《林文忠公日记》记载,1816年6月12日,林则徐买了一副轿子南下,走了将近一个月来到徐州,“七月初九日,丙辰。晴。卯刻行,二十里至韩庄渡河,巳刻利国驿膳(铜山县供应)。申刻抵石山驿住(土名柳泉)”。林则徐清正廉洁,公私分明,不论是官方提供早餐还是傍晚来到柳泉自费住宿都有日记记载。估计旅馆的老板娘压根不知道眼前这位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又怕林则徐去石山驿留宿,所以顺口开河,说石山驿就是柳泉,柳泉是石山驿,所以出现了“土名柳泉”的记载。

1874年,柳泉已由村寨升格为集镇,清同治《徐州府志》载:“二郎山:下有柳泉镇。”民国时期,柳泉成为铜山县第一区,解放后,曾为山东省铜山县二区,此时的石山驿已是柳泉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龚自珍考察柳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的千古名句,诗人借落花自喻,虽然离开了官场,仍念念不忘报效国家。龚自珍考察柳泉就是这份爱国情怀的直接体现。

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的堂叔龚守正升任礼部尚书,按清廷制度,直系亲属不能在同一部门工作,年仅48岁的龚自珍以父亲年迈为由请求退休。9月,辞官后的龚自珍从杭州北上接眷属回家再次路过柳泉,看到柳泉的泉水奔流而下,顿时激动不已,提笔赋诗《柳泉》:“此身已坐在山泉,涓滴无由补大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从诗中可以看到辞官后的龚自珍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己亥杂诗》共315首,这篇诗作是第279首。

龚自珍不仅实地察看了柳泉,还去了一趟贾汪,贾汪大泉的泉水冒得更旺,像瀑布一般,他用“涌出”和“悬出”描述两口泉水,为了说明虚实,龚自珍特别声明:“吾所目见也”。诗后有自注:“时东河总督檄问泉源之可以济运者,吾友汪孟慈户部董其事,铜山县北五十里曰柳泉,泉涌出,滕县西南百里曰大泉,泉悬出,吾所目见也。诗寄孟慈,并寄徐镜溪工部。”

柳泉人靠自己的能力改写了中国古驿道历史,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到驿道上的大集镇,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意义,有志者事竟成,凡事有想法还够,还要有行动,有行动还不够,还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让建设美好家园的设想变成现实。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