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 | 崔翎:李德响的故土情结和大爱无疆

发布时间:2021-07-10 09:16:23 内容作者:

五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品读散文作家李德响的文集——《身向中东那畔行》,眼前却情不自禁浮现千山暮雪的场景,一个青衫过客,在跋山涉水,踽踽独行。他身后的家园,正花满锦城,灯火通明。

走了一生的路,都是为了回家。

这几年,李德响在故土与伊拉克的天路上来回奔波,他的使命就是让一带一路上的明珠————华氏徳电厂,不仅辉煌自己的家园,还要照亮伊拉克的夜空。这个电厂像阿拉丁神灯,给中伊人民的友谊带来了美好和光明。

在那个依旧战乱不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么的惶恐与艰难。

因为工厂制度是全封闭式管理,迷人的异域风情和不安全因素都被阻隔在高墙电网之外。貌似一处“桃花源”,但却被严酷的现实蒙上了一种凄美的色彩。

身边只有一条闻名世界的底格里斯河,被两岸的野花蔓草簇拥着,一路欢快地流淌到远方……

这条上苍赐予的圣河,让他浓烈的思乡情结与万千心绪,都有了寄托和安放之处。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飞鸟鱼虫,都会让李德响从心底生出一种珍爱,怜惜的情愫。

《迷你菜园》里种满了家乡的小菜,虽然它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也有“水土不服”的暂时荼靡,但它们和这些祖国的亲人一样,努力,顽强,春华秋实,欣欣向荣。

常来小园坐坐,也能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和随遇而安。

沙漠里有雄鹰飞,枪口上也有那盛开的玫瑰。

读《枪口下的拥抱》,看到他和一名伊拉克警察在夜色中唱歌拥抱时,顿感不仅是音乐无国界,人心亦如是。当人的良善本性无意识的自然流露,更有触动心扉的力量。

他的《剪头风波》,却让我忍俊不禁,在枯燥严酷的生活里,不妨多点幽默和调侃,这也是缓解压力,笑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其实生活很简单,无非是笑笑别人,然后被别人笑笑,而已!

李德响迷恋着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他的文集里那些牵牛花、蒲公英、枸杞、飞鸟、椰枣、河鱼,油菜、辣椒……天地万物在他的眼里都被赋予了灵性,无不体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和善意。

他的文字太美,每一个字句都如花摇曳,淡香袭人,令人艳羡又为之迷醉。

他在《梭梭花开》中说:我,就是一羽漂泊的蒲公英,命运的风将我吹到伊拉克,寂寞,清苦,艰辛,劳碌,根儿虽苦,绽一抹鹅黄,挡不住如花笑靥;春风万里,姑一蓬绒球,自会扶摇高飞。

而我,却感觉他本身就是一株红高粱,蓬勃,茁壮,无论移栽到多贫瘠的土壤,都会结出饱满的果实。

身在异国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于是,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层出不穷,一道道家乡的花样美食粉墨登场。这些倾注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美味佳肴,让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团结友爱,其乐融融。

当我读到《美丽的邂逅》一文,眼底不由泛起一阵阵水雾。因为一次偶遇,他和一群中东孩子在踢球的短暂时光里,建立了一段难忘的友情。一个硬币,一句承诺,一次等候,诠释了当善良遇到感恩,才是人间最美的邂逅。

刚擦干迷离的双眼,《阿里的礼物》又一次让我泪眼婆娑。在礼物借与还的过程中,伊拉克小工那可爱、可笑又真诚的模样跃然纸上,最后李德响那句似乎盛情难却又透着感动的自语:“阿里的礼物,不收都不行”!瞬间让心底冰封的柔情如月光倾泻一地。

在《新年的钟声》里,李德响和同事们喜迎新年的热烈,激动的场景,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人人手拿小国旗,满脸兴奋,在夜风中肃立,在星光下等待,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有爱不觉天涯远,用呐喊,用欢歌,表达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感情。

此情此景,我忽然更深刻感悟到了“伟大中国”,这个神圣名字的意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心浮躁,世事纷扰,日子一地鸡毛。碎片化阅读占据了我们平常珍贵的空闲时间,已很少有令人爱不释手,愿意挑灯夜读的书籍了。

文字如人,皆需知音。要不,彼此都会很寂寞。

徐州散文作家李德响的文字清新澄澈,深情灵动,一颗爱心贯穿整个文集的始终。

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家国情怀,他的文字飘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打开书扉乡土的味道便迎面扑来,给读者带来一种人间四月天春花暖阳般的愉悦。

我与李德响作家只有两面之缘,都是在我们的文集发布会上,对他知之甚少。上个月在发布会上恰好与他邻座,他沉稳、低调,一脸淳朴的微笑,有着徐州男人特有的耿直和豪放,这样的直观让我产生了错觉,细腻唯美与他的个性格格不入。只有走入他生动鲜活的文字里,才能发现他的内心是一片辽阔的田野。

铁骨柔情,真诚自然,才最打动人心。有人说,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最好写。但是,要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绝非易事。如同,厨房里最难做的是家常菜。

人在旅途,有陌上花开,也有大漠风吟。无论是鲜衣怒马,还是古道西风,身后,都有家乡在守候。

愿他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