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 | 任传志:走进云龙书院

发布时间:2020-11-27 11:00:07 内容作者:

雨后初霁,丝丝凉爽,我从黄茅岗那向南移步,寻径至经年芬芳的云龙书院。
走进云龙书院,我对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心中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云龙书院座落在云龙山西麓半坡,为七进清初宫式合院,由北向南在树林绿荫掩映下排开。书院依山而建,这里环境优雅幽静,经夏雨洗礼后,愈发的古色一新,在湖光山色间,凝聚天地钟灵毓秀灵华。
书院黑漆狮头铜环大门上方,高悬清雍正年间徐州知府李根云所书雄浑遒劲“雲龍書院”牌匾,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雲龍書院”牌匾横挂二门头上。书院大门两侧,有撰联名家刘太品作、中书协副主席孙晓云书“地承楚漢雄風煌煌其象,人沐湖山佳氣鬱鬱乎文”楹联,平添了书院几分浓郁书香若大文气。
《徐州府志》记载,徐州“有云龙书院、彭东书院、彭西书院、养正书院、吕梁书院、境山书院、河清书院”。书院起源于唐朝,经历代发展,徐州至清时兴起办书院之风,在江淮诸书院中,惟徐州云龙书院规制全、成就高,非其他书院可比。
书院有文字介绍,云龙书院康熙六十年始建,雍正十三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云龙书院,书院存182年止于清末为新学代替。原书院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只是哀哉叹息,上世纪初军阀混战,云龙书院被无情破坏夷为废墟,仅留存遗址。
云龙书院于2014年在原址恢复重建,2016年6月开院,书院再获新生。书院的七进合院,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中轴线两边有三官庙、四贤祠等侧房。云龙书院为砖木结构中式建筑,保留了清代殿堂房屋古朴风格。书院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竹汇合集成,有江南园林的雅致。现在云龙书院不仅是个游览去处,和过去一样仍是重教讲学的地方。

 1.jpg

史上云龙书院皆是重教学高教渝,为疏浚徐州文源、涵养文气、培育文士,致力于潜心秉要治学。
如江南才子,光绪十二年探花冯煦,授翰林修编,曾在云龙书院主持施教。冯煦善诗词、骈文,尤以词名,工书法,一生著述颇丰,有《蒙香室词集》、《蒙香室丛书》、《蒿盦类稿》等,是中国近代词坛承上启下人物。冯煦历官安徽凤阳知府、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如著名诗人,康熙五十七年赐进士出身的叶长扬主持云龙书院,致力于书院形成尚学之风。进士王钦霖,少负才气,遍览史、汉、百家之言,精古文诗词创作,道光六年,授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执教书院时严谨授学。再如云龙书院刘庠,师于曾国藩。咸丰九年,兵部侍郎曾国藩率部进驻抚州,派人前往南丰迎请刘庠做军幕,刘以奉养老父为由辞谢。次年曾国藩领军移驻安徽祁门,又派人召,他无趣仕途,仍以父病不往,隐家攻读写作。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为振识书学风,特聘刘庠主持云龙书院。刘庠以经史授诸生,严于督教。他要求学生勤学务实,不轻浮自满、好高骛远、欺世盗名;力倡程朱理学,学而融会贯通,以求明理;对学生笔记、心得体会,均亲自批改,常废寝忘食。云龙书院锻打形成“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书院精神,教化出许多当世致用栋材。
从云龙书院走出的丁泗吉,徐树铮,张伯英、王学渊,韩志正,祁世倬等人,在学术造诣,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1.jpg

云龙书院学子徐树铮,萧县人,文武双全,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在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时辅佐段祺瑞北洋政府“三造共和”,活跃于民初政治舞台。徐树铮坐镇西北筹边,他以武力为后盾,于1919年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并以西北筹边使身份坐镇外蒙,收复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徐又才华横溢,著有阐述其政治思想的《建国铨真》及文学作品《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每逢清明节,坐落在城南四堡燕山徐树铮墓前,束束黄花缅怀这位云龙书院走出的民国爱国人士。
另一位入书院深造大家,铜山人张伯英,时年17岁成冯煦入室弟子,是受人尊仰的彭城派书法巨擘、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其诗文清秀俊逸,学养深湛;其书法力透纸背,古拙自然;其人品一生正直,颇有节行。张伯英做过北洋政府副秘书长,目睹官场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再不涉足政坛,开始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传张伯英是齐白石老师,是否为不知,但张伯英去世齐白石挽诗赞张,“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復何人?”道出齐对张伯英的崇敬和二人关系。张伯英是书法家启功先生老师确实,有启功文记,“先生仙逝已五十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云龙山东彭园有名人张伯英铜塑雕像。还有铜山才子王学渊,为徐州近代颇具影响的文人,支持共和革命、致力地方文化教育和慈善活动。徐州敬安人韩志正,是位革命家、教育家,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孙中山同盟会,日后被选为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参加孙先生护法政府。
云龙书院文昌阁前有两尊清代重臣半身铜雕塑,神态自若,目光炯炯有神。一尊为丰县沙河人清代兵部尚书兼直隶总督李卫,李奏准朝廷在省级以下广开书院,为家乡云龙书院捐置学田五顷;一尊为曾国藩,推荐其学生刘庠主持云龙书院,批拨书院四十顷学田。二位清朝正一品重臣的义举被后人传为佳话。
走进云龙书院,正赶上书院举办公益专题讲座。大讲堂宽敞明亮,正面三折大屏风裱“三字经”文,上方金色“學達四海”牌匾熠熠生辉,堂柱撰书对联,一排排整齐中式桌椅坐满听众,授课老师讲台上纵横论谈,听者济济一堂专注学习。
每逢周六、日上午九时半,书院准时公益开讲,并网上提前预告。授课以国学为主,讲座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涉及学科广泛,听后令人开阔眼界,增长学识,陶冶情操,修养品格。现在云龙书院开通了线上讲座,这个周日上午,我在家按时打开派的上网,收听收看云龙书院苏轼研究中心老师,讲述苏轼平生交友和怎样为人处世,听后使人受益匪浅。
今天的云龙书院重开并传承百年书院清徐学风,已经成为面向社会大众传道授业解惑场所。书院承前启后,在接续中华文化源头活水和历史文脉上,继承光大书院精神,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和弘扬古今文明文化成果。如今的云龙书院正如楹联所言,地承楚汉雄风煌煌其象,人沐湖山佳气郁郁乎文。云龙书院是推介徐州形象的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文化学者和求知大众学习交流的乐园。
闲暇之余,我乐意走进云龙书院,去那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