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 | 钱丽娅:勤学苦练 百炼成钢——记江苏徐钢钢铁集团高级电工刘信

发布时间:2021-01-27 00:57:58 内容作者:

 1.jpg

高大的厂房、运行的行车、现代化的生产线,一条条红彤彤的钢辊从轧机里呼啸而出,犹如一条条矫健的火龙出海,在火与水、热与冷的碰撞打压下,瞬间形成一条条钢筯;钢与水火一起演奏着一支气势磅礴的钢铁交响乐,诠释着百炼成钢的风采。
紧挨着轧钢车间的配电室内,年青的刘信坐在配电台前,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面前的电脑屏幕——“轧线系统总览”、“冷床收集总览”显示的图像和数据犹如天书,外行人一头雾水,而在刘信的眼里,就是一组组即时的信息、一个个站岗的哨兵。他不时用笔记录着,并不时用拿起通话器与车间的值班电工沟通着信息。
这是江苏徐钢钢铁集团(简称徐钢集团)的轧钢车间。徐钢集团是一家2003年创办的民营企业,它由闽商股东投资,经营范围涉及钢铁生产、房地产开发、焦化生产、矿业开采、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目前,徐钢集团总资产为58亿元,年产值100多亿元,职工7000余人。
徐钢集团为徐州经济建设特别是钢铁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改写了徐州地区的钢铁发展史。徐州地区自西汉以来,始终只有炼铁而无炼钢。徐钢集团立足于长远发展,于2003年率先上马钢冶炼和钢轧制生产线,接着陆续投建了4座炼铁高炉,从而改变了徐州地区有铁无钢的历史,使徐州钢铁产业名符其实,成为一家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目前徐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可以想到,这样一家实力雄厚、发展迅猛的大型企业,必会得到许多有志之士的青睐,正所谓:“有了梧桐树,不愁金凤凰”。
2011年5月,刚刚20岁、身高1.83米的刘信应聘来到徐钢集团,成为轧钢车间的一名电工。他毕业于河南省工业学校,毕业后在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公司工作。年青的他渴望着更大的平台,渴望着更广阔的空间,渴望着能在这个飞越发展的世界闯荡一番。
当他得知徐钢集团的招聘信息后,毫不犹豫地从信阳来到了这家企业。从信阳到徐州,虽然只有500多公里的路程,但刘信却有在蓝天上展翅翱翔的感觉。“大鹏展翅十万里”,年青的刘信,开始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跨越。

来到徐钢集团后,他分配到动力部做一名维修电工。“脚踏实地,用心干事。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工人,就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打好基础,才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刘信始终怀有的坚定信念。
从小,刘信就对电脑和电器充满了兴趣,平时也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可那只是书本知识。当他来到徐钢集团,面对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和复杂的图纸,看到现场密密麻麻的电缆,刘信当时就懵了。但他暗自下了决心,要一边干活,一边学技术,尽快熟悉并掌握这些电器知识。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在新科技层出不穷的今天就寸步难行!
刘信虚心好学,在半年多的实习培训中,他从一点一滴学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请教的机会。白天技术员在设备周围讲解,刘信就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不懂就问,不放过每个细节;晚上回到宿舍,在台灯下翻阅专业书籍,很多时候,因为一个小问题就要彻夜查阅资料,直至弄明白搞懂为止。他所在班组承担着电气设施的维护工作,新区域新设备的电气设备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但刘信在半年的时间内就积累了许多电气设备安装技巧和现场解决问题的经验,操作技术水平达到了一级手。在日常的检修中,逐渐能独自应对、处理一些问题。
轧钢车间有一台风机的风量总是很小很弱,即没异声也没异味。经细心检查,刘信发现原来是电机反转了,故而风量小,校正过来后风量就正常了;
车间的水泵坏了,电机不工作,不自动抽水,原以为是水泵的问题,可刘信查出是线路问题,症结找到了,很快就恢复了自动抽水。
车间的一台变频器坏了,怎么也查不出问题,准备弃之不用。刘信把变频器拆开,一点一点地检查,最后查出了问题所在,并快速修好投入了使用。即节约了成本,刘信也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成为一个多面手。
轧钢车间虽然是粗放式生产,但对电器设备的要求却是细致入微,往往一个小小的线头差错就能酿成大错。刘信是个心细的人,他走在车间里,就像一个老中医,在对他的病人“望、闻、问、切”。
有一次,车间里的行车正在装货,刘信正好从下面走过,他听到行车的钩子似乎有异响,尽管那异声是微小的,但他还是感觉到不对劲,赶紧上去检查,果然查出了毛病,进行了检修,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行车都是在几十米的高空作业,如果出了问题,货物脱落,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后来他还对行车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换、理顺电气接线、拆除废旧线路,整改后更换新型电气元件,即统一了接线方式也统一了电气元件,这样即减少备件种类也提高了维修效率。
还有一次,刘信从车间库房走过,闻到有一股股焦糊味,并发出一阵阵异样的声响。他赶紧进去检查,发现是电磁吸盘出现故障,而设备却一直处在运行状态。电磁吸盘在超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导致温度急剧上升,故而导致电磁盘绝缘出现了焦糊味。
从事过电气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行当不好干,要想把它干好、弄明白更不容易,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理论知识,还要胆大心细,嘴勤、腿勤、手勤。刘信通过自学和实践,很快掌握了一些新设备的维修技术,保障了区域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也为日常维护及后来的多项技术改造中发挥了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几年的学习、钻研、摸索,刘信已从一名基层班组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和多面手,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俗话说:“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这是大家对过去电工的认识,在现场停电、送电,能独立处理一些常见故障就算是合格的电工了。然而,随着近几年PLC、变频等前沿技术在矿山的广泛应用,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刘信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2年,一台大型PLC设备坏了,厂里没有办法解决,就请来了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现场处理。这次事故让刘信产生了新想法:一定要学习新技术、新科技,才能应对飞跃发展的现代化生产。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笨鸟先飞,于是他买来了有关书籍,先后自学了《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及触摸屏综合应用技术》、《PLC电气控制与组态设计》、《计算机基础教程》等专业技术书籍和资料。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PLC编程水平,勤奋好学爱钻研的刘信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别人干完了活儿去歇着,他跑去给老师傅打下手。人勤嘴甜,心灵手巧,刘信深得老师傅的喜欢。
工间休息时,同事们都凑到一起唠嗑闲聊,他却去研究刚才遇到的问题;回到宿舍里,还认真琢磨老师傅给的学习资料。就这样,在班上向同事学习,回去到网上学,实在弄不明白了就记下来请教老师傅。经过几年的锤炼,刘信从电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徐钢集团的技术骨干。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把几年积累的知识能量和经验又一点点地反馈到实际中区,在机电设备更新升级的过程中经历了严峻考验,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
不断提升,勇于创新。“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刘信坚持干中学、学中练、练中创新。在日常工作中,他每天都和设备打交道,接触设备多了慢慢的也发现了许多设备的不足,在正常运行中不能满足日益提到的产能,他就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电气设备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的实际情况,刘信带领班组成员,通过学习和实践,很快掌握了新设备的维修技术,故障抢修、日常维护及后来在多项技术改造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他不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还有顾全大局的服务意识,主动参与控制程序的设计编制工作,提出对控制程序的设计优化等工作。
2012年对冷床电机进行运行速度及控制时间优化,以减少电机启动电流冲击及停止时到大电流制动的能耗浪费;
2013年对轧线活套进行自动化程序控制优化,使起套和落套更加稳定以减少废钢的产生;
2015年对轧机电机及飞剪电机背包冷却风机停机运行时间进行设置优化,根据环境及设备温度的变化设定不同的时间减少电机不必要的运转;
2017年,刘信编写了“棒材轧制节奏过程控制程序”,用以控制轧制时间间隙的控制,以减少废钢产生,每年为企业经济增效400余万元。有了这个程序,轧线上数十米的火龙有了节奏感,一条条火龙走上成材之路。刘信在火热的轧钢线上书写着无悔的青春华章。
2018年,刘信对1#飞剪控制设备进行电控优化,在原设备的基础上对其运行参数的修改使其性能得到了更一步的提升,减少了新设备的投资;在其优化更改过的设备运行情况来看均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成果显著,不但使原来设备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也到达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这些工作,首先要求刘信要对生产现场、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工种甚至逻辑关系要了解、要熟悉、要了然于胸,才能编制出一系列程序和最优化的手段。
工作中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刘信依然能够保持初心,扎根基层一线,工作勤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着身边的同事。他是大家的榜样,也是大家心中的最美楷模。在刘信的影响下,众多徐钢职工也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共同解决生产安全难题,在化解产能过剩大背景下,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6年,刘信获得铜山区“铜山工匠”荣誉称号;
2017年,刘信在铜山区职工技术竞赛”维修电工专业组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2017年,刘信荣获铜山区“金牌工人”荣誉称号;
2020年,刘信担任了铜山区青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虽然得到了这些荣誉,刘信却说:“还是要感谢徐钢集团,是徐钢集团给大家搭建的平台,才有施展各自才华的机会。”他的目标是,带领工友们继续努力拼搏,期待大家都能赶超自我,实现成长成才。能在徐钢集团这样一个大型企业里工作,能在这个企业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中工作,刘信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同时也更有责任心和上进心。
刘信体会到,当一名合格的工人,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打好基础,才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只有像钢一样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真正成为最合格的工人。

2015年4月28日,时隔36年,我国再次最高规格表彰劳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还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了底色。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贵技艺,承担着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着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即是坚持和追求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技能,极致完美的细节与品质,将每一个产品视为作品乃至艺术品的职业精神。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从“匠心”到“匠魂”,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耐心、专注坚持,造就了产品的品质灵魂,成就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从2015年始,五年来共有5.2亿人次职工参加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6224.6万件,技术革新项目349万项,发明创造项目111.7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的项目99.1万项,展现出新时代奋斗者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见证青春的芳华。“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新的一年,徐钢集团又上了的新项目,年青的刘信又接触到很多新的设备,他要求自己要在一二年内,对整个设备系统有个较深、较全面的了解,在工作当中面临各种挑战,还是以学习为主。他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厚积而薄发。他明白,只有学无止境,才能应对新挑战。
一块铁矿石,要经过千锤百炼、反复锤打才成为坚韧的钢,正所谓“百炼成钢”。
刘信,就是这样一块好钢,他在徐钢集团这个大熔炉里摔打着、磨砺着、锤炼着,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