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文艺视角下的徐州|于克南:苏轼笔下的云龙山

发布时间:2021-09-03 11:49:07 内容作者:徐州市作家协会

青山不改千年画,绿水长流万古诗,苏轼一篇《放鹤亭记》把徐州的美好融入四季,“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文章如行云流水,文字让人充满想象,同时也让徐州蜚声中外,也令云龙山众所周知,然而苏轼笔下的云龙山却很少有人知晓,长度既没有九节,海拔也没有百米。

宋代,云龙山是云龙山,石佛山是石佛山。这两个山名均出现在《苏轼集》中,如《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与杨元素二首(之二)》:“城西有楚元王墓,曾出猎,至其下。石佛山,亦佳观。”在《苏轼集》中找不到云龙山又叫石佛山的记载。

1.jpg

苏轼诗文

明初,这种两山并存的格局依然没有变化,而且两山都是徐州的名山,明正统《彭城志》:“石佛山在城南二里,山南有一石佛甚巨,相传宋梁时所凿。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於石佛山前,即其地也。今僧文安建寺於其上,颇壮丽可观。”接着又载:“云龙山,去城二里,昔有云龙寺,今废。宋熙宁中,隐士张天骥居此,山因号云龙,山人尝作放鹤亭。苏文忠公守郡,因作文记之。”石佛山排在前面说明它比云龙山的名气还要大一些。

1.jpg

明正统《彭城志》

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还把云龙山叫东山,《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云龙山位于张山人草堂的东侧所以叫东山。

云龙山和石佛山有没有分界?两山有明显分界,以当中的山坳为界,这个山坳其实就是一条小山沟,沟上有苏步桥,桥东侧是石佛山,桥西侧是云龙山。相传,大文豪苏轼过桥时遇到一位村姑,村姑挑着一担泥,看着眼前醉醺醺的苏轼不肯让路,又看他是个文面书生,就提出对对子,要是对不上来就请让路,苏轼心想一位村姑还有多大的能耐,马上回答:“你尽管出,不信能把我难倒。” 村姑耸了耸肩上的挑子出了上联:“一担重泥挡子路”,苏轼一听,心头咯噔一下,这村姑出口不凡,联句居然一语双关,“重泥”,既指女子肩头挑着的泥,又谐音“仲尼”孔子;“子路”,既指“你的路”,又指孔子的学生子路。苏东坡正在思考之中,围观的农夫大笑起来,起哄说:“对不上来还不抓紧让路。”苏轼往后一退掉到沟里,抬头一看都是高大的农夫,忽然有了答案:“两旁夫子笑颜回”,“夫子”既指农夫又指孔子,而“笑颜回”既指高兴地笑着回家,又指嘲笑孔子的学生颜回,也是一语双关。后人为了纪念这次神对就把这座小桥命名为苏步桥。

云龙山有没有独立的山头?有,这个山头多次被史料记载。过苏步桥,经戴碑景点可以到达山顶,这里山势陡峭,站在台阶处可以俯瞰徐州城,博物馆、戏马台、苏宁塔楼历历在目,满城风光尽收眼底,怀古亭的位置就是山顶,此处海拔高度是74.6米。

1.jpg

怀古亭

1078年冬天,苏轼站在这里环顾四周,把徐州的美景唱了出来:“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从一张1948年拍摄的老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山峰,它位于北大门的西南方向,山顶有座小亭子。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这里,看到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头作出了“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主席登临,山顶的亭子改名为“怀古亭”。由放鹤亭到怀古亭,述说了两段美好的故事,一代伟人和一代文豪都曾来过这里,都曾站在山顶俯瞰徐州大地,这是相隔千年的交集。

2007年3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李可染作品选》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第4枚是放鹤亭,李可染先生心目中的放鹤亭是一座四柱飞檐式凉亭,不得不说可染先生对云龙山相当熟悉,对放鹤亭的研究也相当透彻,这就是放鹤亭最初的模样。简简单单的一幅画,浓缩了一代国画大师对故乡的感情,这是一种深埋在心底的眷恋。

云龙山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史料是苏轼的《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自注:“云龙,山名。”此诗写于1078年春天,由此可见,云龙山命名时间至少943年。

第一个给云龙山下定义的是宋代诗人贺铸,苏轼调离徐州三年后,贺铸前来拜访张山人,其《游云龙张氏山居》诗序曰:“云龙山,距彭城郭南三里,郡人张天骥圣涂筑亭于西麓。”同时贺铸还记载了亭下一个叫苏斋的小屋,墙上贴着苏轼字画,两幅字,一幅画,“元丰初,郡守眉山苏公屡登燕于此亭下,畜二鹤,因以放鹤名亭,复为之记。亭下有小屋曰苏斋,壁间榜眉山所留二诗及画大枯株,亦公醉笔也。”这幅大枯株名画后来出现在丰储街铁佛寺,往后没了踪影。

要想踏寻苏轼当年在云龙山留下的足迹非来这座山峰不可,“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这些故事均发生在这座山峰,苏轼在云龙山的故事既可以说围绕张山人草堂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围绕云龙山展开的,放鹤亭、黄茅冈、张山人故居、醉卧石床均位于这座山峰。

1.jpg

云龙山

得名的华丽蜕变

随着放鹤亭由云龙山迁至石佛山顶,云龙山一跃已成为正式名称,石佛山反而沦落到俗称,明弘治《重修徐州志》记载,“云龙山在城南二里许,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山之东南顶上有石佛甚巨,故俗呼石佛山。” 云龙山由一座小山峰的名字变为整座山峰的名字,得名由来也开始了华丽蜕变,史料及古碑记载它曾四次被命名为云龙山,并且每次命名的缘由都不相同,分别是以云气的姿态命名、以山体的形态命名、以刘邦的传说命名、以刘裕的传说命名。

其中以取自于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的传说最典型,明天启三年(1623年),苑马寺卿黄和为柳泉镇高皇庙撰文的《重修高皇庙记》记载:“想高皇以布衣起丰沛,提三尺芟荡群雄,五载而成帝业,所居之处常有云气为龙,成五彩,徐尝以名其山矣。”明天启四年大画家董其昌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中也是如是说:“按史记称,秦始皇东于厌王气,汉祖心自疑,避匿山中,吕后尝得之,曰季所居有云成五彩云,而赤帝子斩白帝子盖龙德也,彭城之有云龙山,其得名当以此,”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说的是刘邦藏身芒砀山,“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显然这个史记里的传说被百姓从芒砀山移植到了云龙山。

这座矮小玲珑的山峰就像一幅风清云淡的泼墨山水,苏轼用旷逸的情怀把自己的人生踪迹融入了其中,给徐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推荐